省妇联培训系统
 
 
广州市海珠区妇联:创新模式彰服务效果 凝心聚力促家庭平安
来源:广东女性E家园 日期:2013-11-12 14:54:0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平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近年来,海珠区妇联把家庭作为工作基本阵地,把向家庭提供支持和服务作为工作基本方式,和全区广大家庭一起,共同建设平安家庭,共享幸福海珠。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开展一个项目,创新服务手段
    为满足新形势下家庭矛盾的复杂化和家庭服务多元化需求,突破基层妇联缺乏职业化、专业化人才的瓶颈,海珠区妇联抓住党委提出创新社会管理的机遇,主动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于2011年8月启动“3861我的家”社会服务项目,由区财政拨出专款,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工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该项目以妇女、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立足于家庭,旨在用社会工作方法,为解决家庭问题提供支持,从而达到促进两性和谐、亲子共融、家庭和睦的目的。一是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利用母亲节、父亲节、七夕等节日,开展“母爱童行,关爱我心”“父爱如山――家庭教育咨询日”“爱在七夕,有爱说出来”等活动,将弘扬“孝文化”与宣传现代家庭教育相结合,引导家庭成员通过沟通互动,感受亲情挚爱。二是重点关注妇女儿童的保护。针对流动儿童安全教育薄弱问题,举办“安全护航,健康成长”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开展家长安全监护知识宣传、自救急救课程巡讲、安全演练等活动,提升家长的监护责任意识和儿童的安全知识,提高群众自救能力。组建了巾帼志愿服务队,暑假期间在河涌边进行巡逻劝导,防止儿童到河涌戏水、溺水。三是加强深度个案的介入辅导。对遭受性侵犯、家庭暴力、意外事故等妇女和儿童,及时组织心理、社工等专家介入进行心理疏导和康复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年多来,该项目举办社区活动46场,服务人数达到一万余人次,开展妇女、儿童和家庭小组活动36个、共288节,服务人数达2304人,社工服务时长达26880小时。
    二、突出两个重点,增强服务实效
    重点突出及时解决家庭纠纷和着力建设先进家庭文化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家事案件调解工作。在区社工委的支持下,与区法院联合成立“心・晴・暖万家”家事案件调解中心,发挥情绪疏导、心理支持和矛盾调解等作用,实现家事矛盾调解的三个创新:一是社会组织参与,纠纷解决途径多元化。引入社会组织的力量介入家事案件调解,为解决家事纠纷提供“非行政化”的解决方式。二是组建专家团队,调解人员专业化。整合社会资源,联合了穗港两地资源,组建了14人的专家顾问团。调解中心根据不同个案的特点约请不同的专家直接为案主提供疏导服务,或者为一线社工提供调解指导意见。三是立足社工理念,调解方式人本化。强调当事人的主体作用,以“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调解人员与当事人平等相待、启发互动,通过引导当事人自我反省,理清思路,实现自我成长,塑造新的人格,帮助当事人释放郁结情绪,走出心理阴影。自中心成立以来,共接案57宗,结案38宗。
    (二)深入做好家庭文化建设“大文章”。健康的家庭文化,是家庭平安和谐的根本,海珠区妇联以“治家庭未病”为本,做好家庭文化建设大文章。一是构建家庭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举办“拥抱幸福”婚姻家庭经营大家谈、家庭道德讲堂等活动,深入宣传学习好夫妻、好婆媳、好父母的模范事迹,大力宣扬民主、平等、互助、友爱的家庭价值观。二是努力提升家庭成员素质。以家庭教育为抓手,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通过“父母大课堂”“把家变哈佛”等系列活动,着力提升父母素质,进而增强他们培育和塑造下一代的能力。三是善用载体丰富家庭文化建设内涵。创新开展家庭助廉工作,以公务人员家庭、经济联社干部家庭为重点,通过组织“廉政教育一日游”、赠送廉政文化明信片、安装廉政文化电脑屏保等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廉政文化的内涵渗透到各个家庭中去。近三年来,全区荣获市级文明家庭称号3687户,书香家庭219户,荣获广东省好夫妻、好母亲、好父亲、好婆媳先进称号共6名。
    三、构建三级平台,做好层级服务
    “妇女之家”是妇联做好妇女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凝聚妇女、服务妇女的重要阵地,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2010年底,海珠区妇联在全市率先实现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18个地区妇联、257个社区、20个经济联社三级“妇女之家”全覆盖挂牌。2011年底,华洲街龙潭社区“妇女之家”被评为首批省级示范点。三级“妇女之家”充分发挥枢纽作用,成为了整合服务资源与家庭需求的对接平台。一是区级“妇女之家”聚资源。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聚合爱心女企业家、家事调解专家、巾帼志愿者等团队,为各基层妇女之家开展扶贫助困、深度家事调解、创业就业孵化、社区服务提供资源服务。二是街道“妇女之家”聚人气。通过街道妇女之家,全区建立巾帼文体团队37支,凝聚妇女1189人。妇女之家通过整合社区场地、设备等资源,为这些团队的常态活动提供支持,并为她们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既满足了广大妇女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需求,又为社区增添了和谐的氛围。一些文体团队的成员成为社区妇女骨干、巾帼志愿者,成为妇女之家的宣传员、家庭美德的传播者。对一些特别有组织能力、有号召力的妇女,妇女之家还为她们提供进一步的培训,将其发展成妇女领袖协助妇女之家工作。三是社区“妇女之家”接地气。社区妇女之家直接面对家庭,通过深入家庭走访收集需求,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常态服务,及时决家庭问题个案。比如:针对龙潭社区家庭经济纠纷较多的情况,开展法律专家咨询日服务,每周二邀请专业律师到社区为家庭答疑解惑。为转变“农转居”妇女的精神面貌,利用她们的赋闲时间,组织妇女成立插花小组、手工制作小组等,并将产出作品供社区展示、慈善拍卖。通过小组活动,加强了妇女间、妇女与社会的联结,有效地减少了一些家庭小矛盾的发生。
    四、建设四支队伍,整合服务资源
    打造并注重发挥四支队伍的作用,使平安家庭建设工作朝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是培养熟悉妇联工作的专业化服务队伍。采取“社工+妇干”的工作模式,让有较高专业素养的社工与长期从事基层妇联工作的妇干相互配合工作,实现优势互补,以科学、规范、系统的手法开展典型家庭个案的辅导。同时,积极开展妇干队伍职业化培训,鼓励妇干队伍参与婚姻家庭咨询师、社工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等报考。2013年,我区共有14名妇干取得婚姻家庭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一定程度破解了妇联维权工作中专业性不足的难题。二是聘请专家智囊队伍。与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区法院、律师事务所、心理咨询中心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合作,担任“3861我的家”项目顾问,并为家事调解一线社工提供督导和培训,在相关专家的技术指导下,以社会性别视角和家庭社会工作方法,科学地开展家事调解工作。在个案服务的同时,专家团队还围绕家事调解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总结、研究,探索符合广州本土特色的家事调解经验。三是大力发展巾帼志愿者队伍。目前,海珠区登记在册巾帼志愿者1005名,通过组织巾帼志愿者开展社区工作技巧、实用技能培训等,鼓励她们参与社区管理,不断提高她们的服务能力。在儿童安全、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方面,开拓巾帼志愿服务项目,拓宽巾帼志愿者的服务层面,提高她们的服务水平。四是凝聚妇女领袖队伍。充分挖掘社区中自然形成的各类妇女团体,与这些团队的领头人建立密切联系,将她们发展成妇女领袖,使其成为倡导家庭文明、发动家庭参与、践行平安家庭的好帮手。

版权所有:广东省妇女联合会

粤ICP备13004965号-1  制作维护: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中山一路梅花村3号大院 邮编:510080 电话:020-8777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