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妇联依托“党建带妇建”带“活”基层妇联组织建设
扩大全国基层妇联组织建设改革试点工作是全国、省妇联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珠海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珠海市委市政府和省妇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扎实推进试点改革工作,努力探索可复制的路径,切实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试点工作的亮点及我市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改革工作主要亮点:
(一)领导高度重视,在人、财、物上保障试点项目顺利实施
市、区妇联主要领导经常过问试点创建工作进展,亲自莅临调研,在工作方向、资源链接、开展调研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区、街道党委大力支持和四级妇联的共同努力下,前山街道将试点项目纳入2016年书记项目,安排50万元专项经费;对办公用房进行调整,单设妇联办公室;安排40多平方米的专用场地成立“前山街道妇女儿童之家”,并加挂“妇女代表工作室”牌子;引入珠海市晴朗天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妇女儿童之家”的日常管理和运作。
(二)完善基层组织设置,积极推进基层妇联改建工作
前山街道以妇联改建工作为契机,在全省率先完成街道、社区两级妇联改扩建。通过扩大妇女代表大会和执委会人员规模,改建后街道妇联比原来扩展了2倍多,每个社区妇联比原有规模扩大了近30倍;同时,增强了妇女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代表来源多样化,涉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型国企管理人员、“两新组织”成员、企业事业单位、高校师生、媒体从业人员、个体户、社区志愿者领袖、港澳界人士等。通过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拓宽了优秀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
(三)建章立制,建立基层组织长效工作机制
在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制定了15项分工明晰的工作制度,如“执委+代表+社区”联系制度、“左右联动+上下互动”制度、建立横向联动工作制度、“议事会”工作制度等制度,定期深入社区开展调研、沟通、访问、议事等工作,延长了基层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手臂。
(四)重视妇联干部能力培养,多渠道提升素质
一是定期培训。针对“妇女代表”和社区妇联骨干定期开展法律法规、素养提升、工作技能提升三类主题培训。二是主动承接培训。代表“人人都当女主角”,主动参与承接培训任务,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五)成立首个妇儿公益发展基金会,开展精准服务
为试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经费保障的“蓄水池”,成立了“珠海市慈善总会・前山妇儿公益发展基金”,募集辖区内热心企业、爱心人士、港澳热心人士善款,为困境妇儿、贫困学子、自闭症患儿等5类群体提供精准服务,从技能培训、患儿前期干预、公益项目入驻、捐资助学等方面扩大基金的利用面,目前首批帮扶款已发放,援助当地困境家庭3户3.1万元。
(六)因地制宜,依地区特色多层次链接港澳资源
根据前山街道在港在澳人士多、奉献家乡热情高的特点,引入港澳人士担任妇联执委,开展社区内调研和议事;打破扶贫助困传统模式,通过设立妇儿基金会,搭建三地互动、合作、交流的平台,达到“精准帮扶”,提高帮扶基金使用的效率,提升了街道妇联的整体实力。
(七)依托“掌上妇联”,“线上线上”联动拓展服务
与时俱进,拓展新媒体服务平台,加强与辖区内妇女儿童的广泛而密切的联系。通过注册“前山妇联”微信公众号、福石社区6D智慧党建平台、“网上妇女之家”、妇联执委和代表的QQ群或微信群等方式,将各类服务信息“精准化”传递给每一位社区居民,扩大社区妇联服务覆盖面。
二、基层组织建设主要工作思路:
前山街道试点改革工作给我们提供了思路,坚定了我们改革的信心。目前,全国上下各级妇联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妇联改革的重要指示,都面临新形势下如何进行改革的难题。面对基层妇联组织普遍存在的缺钱、缺人、缺思路的“妇联式困境”,我们必须要改,但如何改?珠海市妇联依托“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 把“妇建”摆在“大党建”格局的突出位置,构建了“共享资源,互惠互利,同频共振,互促共赢”的工作机制,促进了党建工作与妇建工作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基层妇联组织有为有位有影响、妇女工作有声有色有活力。
(一)从政策上“带”,与市组织部门联动,着力推动解决基层妇代会改建妇联重点难点
2015年以来,我市全面启动了村(社区)妇代会改建妇联工作,形成2015年试点推动、2016年总结推广、2017年全面完成“三步走”全面完成改建工作的目标。目前,全市315个村(社区)近半数已完成改建。改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主要为农村,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村(社区)妇代会改建妇联工作,市妇联在今年换届选举工作进行前,提前向市委组织部门专项申请,提出借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的契机,与市民政局联合发文,要求全市村(社区)妇代会改建妇联工作与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同步进行,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后2个月内,产生第一届村(社区)妇联。
(二)从阵地上“带”,妇建从党建“借台借力”,有效解决基层妇联组织资源不足的困境
乡镇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是目前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面对乡镇妇联组织建设薄弱的难题,金湾区妇联紧抓区委区政府的政策导向,积极主动作为,借台借力,将妇联工作主动融入到区委区政府的整体部署中,以品牌活动为抓手,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使妇女工作在全局工作中更加有为。
2016年,金湾区占地6000平方米的社会创新谷?三灶镇社会服务中心成立。金湾区妇联将最受欢迎的妇联服务项目进行品牌化运作,将妇女家庭服务平台――“花语窗”系列纳入创新谷的总体篮子里,品牌项目如金茶花农业合作社、金蜜糖创意社等组织都悉数进驻。在这个集“党―政―社―企―居民”于一体的社会管理众创空间里,妇联系列品牌服务发挥出极大的优势,增强了居民的社会参与,提高了群众的社区认同,有效地服务于党建,巩固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
(三)从队伍上“带”,积极借助党组织的力量,大力加强妇联干部队伍建设
自2013年以来,为有效而彻底地解决培训经费问题,市妇联每年到市委组织部进行多方争取,由起初的“一年一申请”,最终列入组织部门妇干培训的常态化经费清单。近年来,依托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启动了“创新与创造”妇女工作者成长计划,通过市妇联抓骨干人员高端培训、区妇联负责全员轮训,上下联动,分级培训的方式开展。市妇联相继与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广州启创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广州绿耕社会服务社合办了9期主题研修班,共组织500多名妇女工作者进行专题培训,切实提高了我市妇女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
(四)从活动上“带”,丰富基层妇联组织的活动内容,让基层妇联组织“活”起来
党建带妇建,不可忽视的是妇建同时也服务党建。但是,妇联完善的组织网络搭建起来后,服务资源匮乏是长期制约基层妇联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情况下,珠海市妇联以项目化的方式将工作资源向基层倾斜,充实、提升基层妇联组织的服务内容和能力。
1、举办“幸福.她”项目创投大赛,妇女之家服务项目五彩纷呈。2016年市妇联创办了“幸福.她”首届珠海妇女儿童家庭创新公益项目大赛。大赛采用基层妇联组织自己或联合社会组织策划项目自主申报、市妇联组织评审给予资助、区镇(街)妇联适当配套、项目落地村(社区)“妇女之家”的方式开展,共投入120万元,共收到申报项目81个,有79个基层妇联组织和33个社会组织参与竞争,全市妇女之家彰显了极大的活力。
2、抓住党组织开展活动带来的契机,不断扩大妇女之家的影响力。妇联组织积极利用党组织已搭建的现有平台载体,组织开展各种适合妇女特点和需求的教育活动,在把党的号召和要求渗透到妇女群众之中的同时,不断扩大妇女工作的影响。珠海斗门小濠冲党支部建于1937年,是斗门区第一个党支部,其党史教育基地设有邝任生烈士雕像和抗战实物展览室,自2015年以来已经接待过万人。根据小濠冲丰富的党建资源,2017年,市妇联紧抓市委组织部创新党建的契机,以“同聚党旗下”小濠冲妇女儿童之家项目,积极申请固本强基专项资金,拟建立“为党察民意”五大阵地、为党聚民情”四支队伍,“为党解民需”六项服务,用于妇女之家建设。
(五)从组织上“带”,依托党建带妇建,在新兴领域广泛建立妇女之家
按照全国、省妇联关于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推动在新领域新阶层建立形式多样的妇女组织要求,市妇联坚持“党的基层组织建到哪里,妇联基层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原则,主动与组织部门沟通协调,进一步拓展妇联组织建设领域。2015年,我市创建了全省第一个工业园区妇联――香洲区南屏工业园区妇联,建立了园区“妇女之家”。园区妇联依托园区党群服务中心,结合“百名女工成长营”项目,多维度合作、工作共融,引入市妇女儿童福利会等社会组织参与管理、承接服务,相继开展了活动共计50多场次,服务园区3500余名女职工及家庭。这既是推动党建带妇建,将园区妇联建设纳入园区党建工作的新探索,又是妇联组织服务发展大局、服务广大外来女工的新渠道和新载体。同时,市妇联因地制宜,在行政区分别建立了首批具维权特色的法律妇女之家,建立了绿色讼诉渠道,积极为弱势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济。(珠海市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