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关注微博

小程序

关注小程序

当前: 首页 > 省妇联动态

我们的70年·妇女发展篇

来源:广东女性e家园 时间:2024-12-17
  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广东省妇联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广东省妇联始终紧紧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实践,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推动妇女在国家建设中

贡献“半边天”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实现男女平等写在自己奋斗的旗帜上。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将男女平等的政治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运用法律、行政和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妇女社会地位。领导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婚姻法、选举法,宪法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婚姻法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障妇女的婚姻自由和家庭平等地位;选举法赋予男女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妇女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全社会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在短短几年内,妇女文盲人数大大减少。动员和引导广大妇女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妇女才有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改变了过去农村妇女没有土地的生存状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妇女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片

1950年,华南分局首次召开全省妇女工作会议

  在这一时期,广东始终贯彻“统一领导,男女一齐发动”的方针。省妇联结合党的中心任务,广泛发动妇女参加社会生产,结合生产建设宣传贯彻《婚姻法》,积极组织开展扫盲教育、爱国增产节约运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等,引导广大妇女学文化、学技术,参加工农业生产、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等各项事业,掀起妇女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潮。这期间,还注重帮助妇女从繁琐的家务中解放出来,各级妇筹(联)广泛举办保育员培训班、福利干部训练班等,扩大幼教队伍,发展托育组织,推动育儿社会化,1958年,全省建有托儿所168603间,实现88%三岁以下婴儿受托,进一步解放了妇女生产力。

图片

1958年,省农村妇女“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召开。图为部分代表合影

  广东妇女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动,产生了一大批“铁姑娘”“红色娘子军”“矿山女闯将”,涌现了向秀丽等一大批巾帼英雄典范,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引领妇女走在时代前列

书写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中国妇女事业发展也由此进入了快车道。明确提出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建立了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工作机制,成立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整合多部门优势资源,合力促进中国妇女事业发展。制定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明确妇女发展的优先领域和目标措施。

  1993年,广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简称“省妇儿工委”)成立,是省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共同促进妇女儿童发展,至2024年省成员数量增加至42个,政府行为不断强化。从1995年开始,广东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四个周期的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妇女儿童发展的目标任务,各县级以上政府都制定和实施本地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形成了全省自上而下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规划体系。各级妇儿工委通过目标责任分解和监测评估等手段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

图片

2003年4月10日,省妇儿工委在广州举办构建先进性别文化暨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宣传培训班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广东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北京行动纲领》、国家妇女发展纲要的要求,更务实地融入广东省妇女发展规划中,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及促进妇女平等就业、解决贫困特殊妇女安居就医问题、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发展状况等重要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实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重视、部门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妇女工作格局。

图片

2004年7月20日,省委在广州举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专题报告会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对妇女素质和妇联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0年,省妇女五大要求“各级妇联要把组织妇女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放在重要位置”。1984年,省委指出“提高妇女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八十年代妇女运动的新任务”。自此,省妇联将提高妇女素质作为妇女运动的长期战略任务和妇女工作的主线。全省各级妇联开办各类技术、文化学校(班)近4万所(个),至1984年,共培训妇女434.6万人,占青壮年妇女总数的41.58%,帮助205万多名妇女脱盲,至1987年,帮助农村40%以上的成年妇女掌握一至两门种养技术。

  省妇联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明确“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工作定位,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政策,不断深化创新“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活动内涵,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农村,1988年,省妇联与省农委等15个单位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十项女能手大赛”活动,次年,将其纳入全国妇联“双学双比”活动。活动将技术培训贯穿全过程,在全省建成七级农科教育网络,至1993年,帮助700多万名参赛妇女掌握一项以上农业技术,培养女能手帮带贫困户十多万个,极大激发了妇女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农村妇女脱贫增收的能力,使各地各部门更加重视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998年,省妇联在全国率先创办妇女学校,将农科技术、法律知识、家庭文明、卫生保健等培训办到村委会,使农村妇女培训工作常态化、阵地化。至2004年,全省建成妇女学校2万多所,每年培训学员90多万人次,有力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帮助她们更好地适应生产制度的变革。

图片

1990年度省农业“十项女能手大赛”活动表彰暨经验交流大会在广州召开

图片

省妇联开展“双学双比”活动,组织农科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村妇女发展生产

  在城市,1989年,省妇联推动成立广东省女厂长(经理)联谊会(后改名广东省女企业家协会),把商界巾帼精英团结起来,激励更多妇女踊跃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1991年,省妇联开展“巾帼建功”活动,鼓励各行各业女职工发扬“四自”精神争先创优,并依据行业开展培训,帮助她们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功成才。1997年起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后改称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引导城镇妇女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提高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为促进行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至今共创建国家级文明岗1000多个,省级文明岗7000多个,市级以下文明岗2万多个。

图片

  改革开放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也为妇女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我国实时仿真技术领域奠基者和开拓者游景玉,坚持自主研发空调核心技术的企业家董明珠,“中国非公募慈善第一人”企业家翟美卿,在肾脏病临床研究上勇攀高峰的女院士侯凡凡,率先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女支部书记张建好,开创粤剧“红腔”唱法的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将军岳喜翠、第一位登上南极大陆的女科学家李华梅、第一位奥运冠军妈妈冼东妹……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女性脱颖而出。她们和全省妇女一起拼搏奉献、先行先试,成为推动广东创造经济奇迹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实现“巾帼梦”与“中国梦”

同频共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妇女事业翻开了历史新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关怀妇女事业和妇联工作,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同步推进妇女事业发展。党和国家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谋划,“十四五”规划纲要专列章节对促进妇女儿童发展、加强家庭建设进行部署,妇女发展纲要有力实施,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在全国普遍建立,妇女发展环境极大改善,妇女民生问题获得有效解决,妇女各项权益得到依法维护。我国妇女事业正迈入妇女受益受惠更多、发展环境更为优化、发展水平跨越提升的黄金发展期。

  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妇女事业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扎实推进妇女发展纲要和规划的实施,在全国率先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教育纳入省委党校教学计划,率先全面开展中小学、中职学校性别平等教育,率先建立分性别统计制度,率先把损害妇女平等就业权益行为列入劳动保障社会信用体系监管,全省妇女事业发展多项指标领先全国。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我省妇女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2.22岁。2023年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8.76/10万、2.14‰、3.33‰,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稳步提升,均保持全国高位水平。党的二十大广东代表团女代表占比39.71%,比上届提高9.28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女性参保人数稳居全国首位,基本医疗保险妇女儿童参保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2年起,广东率先开展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试点,2018年全面推开,通过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目前,全省打造了661所性别平等示范校,培育了一支面向高等院校、中小学、学前教育等的性别平等教育师资队伍,打造了一批精品课程,惠及师生超过1千万人次。

图片

2024年,广东百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校园活动现场

  省妇联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在农村,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支持行动”,着力提升妇女综合素质、种养技能和组织化程度,培育了上万名女致富带头人示范带动农村妇女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举办巾帼初创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班、电商培训班,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打造“一镇一品”电商创业、电商村等服务载体,引导妇女发展“农业+电商”新模式。持续扩大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项目覆盖面,项目实施十年间,全省发放贷款数额从2011年的2.5亿元提升至年均发放10亿元,共发放贷款109亿元,还贷率达99.91%以上,带动近百万妇女创业就业。实施“南粤巾帼精准脱贫行动”,培育手工、家政等上百个巾帼扶贫项目带动妇女脱贫增收,为上百万名妇女提供“两癌”免费检查,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以“美丽庭院+”为抓手,动员妇女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美丽庭院”20多万户、“美丽庭院”村3464个。开展“广东味 家乡美”接力宣传,带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图片

在广东省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项目支持下,一大批优秀创业妇女在“百千万工程”中建功立业。图为潮州市凤凰镇凤溪村村民林惠真开办的茶园

图片

广东省各级妇联带动广大妇女和家庭参与建设“美丽庭院”,以“小美”庭院扮靓“大美”乡村。图为广东省“美丽庭院”村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

图片

2023年起,广东省各级妇联积极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文化、送健康、送温暖“六送”活动。图为省妇联携手省人民医院专家赴云浮郁南开展义诊服务

  在城镇,抓住“双区”建设和“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实施方案》,推动成立省、市女科技工作者社团组织,与港澳妇女组织签订《粤港澳大湾区妇女融合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发挥三地协同创新优势,护航湾区妇女创业创新。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创新大赛和大湾区科学家论坛女科学家分论坛,为女性科技人才搭建产学研用对接平台;建设“湾区·她创”粤港澳大湾区妇女创新创业云服务平台和10个双创基地,组建大湾区妇女创新创业导师团,提供线上线下指导服务,示范带动湾区妇女创业创新;推出“南粤巾帼贷”,成立首个国有女性科创基金——深圳巾帼科技创新基金,为妇女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实施“创业创新巾帼行动”,动员超百万妇女适应新常态投身创业创新热潮。结合“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大力开展粤菜厨娘、手工编织、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每年完成2万人次以上的巾帼家政服务员培训,有效提升了女性的职业能力。开展300多场“金凤展翅”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活动,赋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在全省推广“妈妈岗”灵活就业模式,营造生育友好就业环境,目前广东共有“妈妈岗”企业超1700家,提供“妈妈岗”就业岗位超3.2万个,助力超1.1万人实现灵活就业。

图片

2024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女科学家分论坛现场

图片

2019年4月20日,广东省妇联配合实施“粤菜师傅”工程,举办烹饪大赛

图片

2020年9月,广东省妇联举办广东省巾帼家政服务职业风采大赛,展示巾帼家政员的职业风采

  在广东各行各业中,到处激荡着妇女的光荣和梦想,见证着妇女的情怀和担当,闪耀着妇女的智慧和创造,展现了广东妇女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再次印证了“妇女能顶半边天”。

  进入新时代,广东省妇联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妇女民生,不忘初心,接续奋斗,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引领千万妇女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源:省妇联宣传部、省妇联发展部、省妇儿工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