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70年·家庭工作篇
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广东省妇联成立70周年。省妇联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做好家庭工作作为党中央交给妇联组织的重要任务,作为妇联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妇女的重要着力点,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妇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创建“五好家庭”、寻找“最美家庭”、“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为抓手,探索创新家庭文明建设的活动形式和实践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形成家家幸福安康的生动局面。
让我们一起回顾省妇联成立以来的家庭工作,不断提升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水平,努力开创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新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庭,发挥“半边天”力量 各级妇联(筹)贯彻中央《关于贯彻婚姻法的指示》中提出的“建立民主和睦、团结生产的新式家庭,以增强国家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力量”的要求,结合各时期中心任务宣传贯彻《婚姻法》,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树立男女平等的新道德风尚,帮助妇女打破封建婚姻的枷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敢走出家门,积极投身生产建设。同时,贯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尽可能举办机关与工厂的小型托儿所和保健事业”及全国民主妇联“积极而稳步地开展农忙托儿互助工作”的要求,广泛举办保育员培训班,扩大幼教队伍,发展托幼组织,推动育儿社会化,1958年,全省建有托儿所168603间,实现88%三岁以下婴儿受托,进一步解放了妇女生产力。 为充分调动包括家庭妇女在内的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全国民主妇联等13个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五好”评选活动,动员家庭妇女等家庭成员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庭,投入生产和其他劳动,直接或间接为国家建设大局服务,当年共评选出五好家庭11万户。全省各级妇联(筹)贯彻“勤俭建国、勤俭持家”方针,积极开展以勤俭持家为中心的“五好”(劳动生产好、勤俭持家好、教育子女好、团结互助好、安全生产好)评选活动,通过培树典型、教育引导等方式,鼓励妇女把勤俭持家的精神通过家庭成员贯彻到一切事业中去,推动形成勤劳节俭的社会风尚。自此,“五好”评选活动成为妇联组织开展家庭工作的有效载体,围绕党政中心工作不断丰富评选内容。 回应时代家庭新需求,以家庭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1986年,“五好家庭”活动重点由“评”改“创”,省妇联在全国率先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注重在创建过程中提高家庭成员素质。各级妇联积极开展家家学(文化、卫生、科技、法律、育儿知识进家庭)、家家新(破旧俗、树新风)、家家美(美化生活环境)、家家乐(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系列活动,引导家庭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1990年,省妇联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好丈夫评选,随后,又以每年塑造一对家庭角色的形式,策划开展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好婆媳、好邻居等系列角色评选活动,引导家庭成员履行自身职责,建设和谐家庭。1992年起,开展“好书进我家”等活动,引导家庭成员读书学习,提升素质以适应时代要求,活动后来发展为“十大优秀书香之家”评选,一直延续至今。 为满足社会转型期家庭文化建设的多元需求,省妇联探索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统筹聚合社会力量,逐渐形成“党政牵头、妇联主抓、专家论证、企业协办、媒体宣传、群众参与、多方受益”的具有广东特色的家庭文化活动运作模式。 第四届广东家庭文化节启动仪式 1995年,省妇联与省文明办牵头成立广东家庭文化研究会,先后召开首届珠江三角洲家庭文化研讨会、多届全国性婚姻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等,出版《转型期家庭文化》《小康建设中的家庭文化》等研究成果,为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指导全省家庭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合“国际家庭年”的契机及社会热点,1996年,省妇联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在全国率先举办以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题的首届广东家庭文化节,开展了举办一场“婚外情公众大评点”电视晚会,征集一句“家庭道德之我见”格言警句、一篇“为家人或社会做一件好事‘爱心行动’”征文、一首“我爱我家”家庭之歌,编写、推介一本《家庭美德五字谣》等“六个一”系列活动。活动贯穿全年,影响力持续扩大,征集到来自全省城乡及全国各地的格言警句1万多则、征文近千份、歌曲1千多首。同时,省妇联配合省委宣传部,组织社会科学、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伦理道德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创作编写了既继承民族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家庭道德规范教育读本——《家庭美德五字谣》。省妇联依托各级妇联组织大力宣传推广《家庭美德五字谣》,全省发行了300万册,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学习家庭道德规范,形成对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自觉追求。其后,针对不同时期的家庭特点,分别以“我们的新生活”“美德在我家”“创造新生活”“母爱之光”等为主题,连续举办6届广东家庭文化节,每届家庭文化节都吸引上百万家庭参加,将全省家庭美德宣传和文明家庭建设推向高潮。 《家庭美德五字谣》 全省各级妇联依托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广东家庭文化节等工作品牌,适应广大家庭求知、求富、求美、求乐需求,不断丰富家庭文化建设内涵,广泛开展“廉洁家庭”“书香家庭”“绿色家庭”创建、“美德在农家”“卫生进村居 健康在家园”“春游绿道万家同乐”等系列活动。并以全省2.1万所妇女学校为阵地,广泛开展家庭美德、农业技术、卫生保健、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教育普及,形成了以家庭读书、家庭教育、家庭助廉、家庭健身、家庭环保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文化实践活动。 随着党和国家将青少年家庭教育作为关系民族兴衰的战略任务,并将儿童少年工作的牵头任务交给妇联,省妇联把抚育、培养、教育儿童少年作为工作重点,及时回应家庭优生优育优教需求,深入发展托幼事业、推进家庭教育。 1980年,省、地、县三级基本都建立了由妇联等13个成员单位组成的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托幼办均设在妇联、由妇联管理。全省各级妇联大力争取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支持,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托幼事业实现了从单一依靠国家办园所发展为国家机关、集体、私人共同办园所,有效缓和了入园、入托难的问题。1986年,全省共有幼儿园(含学前班)32364家、托儿所24748家,适龄儿童入园入托率从1979年的12%提升至42.8%、63.8%,江门、佛山、茂名、梅县等城市坚持按单位办园所,市区入园率均达95%以上,至1987年,全省有64个县农村实现区区有中心幼儿园、乡乡有幼儿园或学前班,60%以上的山区镇(乡)办起了幼儿园或学前班。1988年,幼儿教育工作由省妇联移交至省教育厅负责牵头,幼儿教育正式纳入教育管理。 1983年省儿童福利会兴办的婴乐托儿所 与此同时,省妇联积极联合有关部门、社会力量推进家庭教育工作。1982年,推动成立省家庭教育研究会,1983年,在全国率先创办家庭教育咨询处、家长学校,1985年,成立省科学育儿实验基地,凝聚有关部门及教育、心理、医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工作者力量,研究、推广科学育儿方法。90年代,依托各家庭教育工作阵地,省妇联联合有关部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富裕农民、个体户、散居儿童、流动儿童等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家富还当重教”“家教工作重点应转向农村、山区”“家教立范,以德为先”等具有广东特色的观点建议,制发《广东省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纲要》《广东省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纲要》《广东省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编发家教教材10多种、300余万册,指导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同时,培养了一支3万多人的家教骨干队伍,通过“小马驹”助教、家教知识进万家等系列活动,使全省近90%0-14岁儿童的家长受到教育,推动全省家庭教育科学化、规范化。至2000年,全省共建立家庭教育研究会(促进会)110个、家庭教育咨询处(站)1020个、各类型家长学校44534所,基本形成市、县(区)、街道(乡镇)、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网络,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不断扩大家庭教育工作覆盖面,在全国首创“家教通”短信、说客、微博家长学校,日均服务2.3万人次,形成“手机+网络+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项目获评全国家庭教育杰出组织奖。 结合我省留守、流动儿童大省的省情,省妇联以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为抓手,推进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起,推动家庭教育纳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实施“家庭教育大讲堂进村居”项目,着力填补欠发达地区基层、农村在家庭教育指导上的空白,至2020年,全省共深入村居开展家教讲座、咨询报告会等17.46万场次,培训家长2960万人次。同时,抓住全省在城乡社区广泛建设“家庭服务中心”的契机,在全国率先创建“儿童友好社区”,重点关注社区内外来务工者、服刑人员、单亲特困母亲等特殊家庭的未成年人,挖掘、整合社区资源为儿童、家庭提供教育、保护、发展等专业服务,至2020年底,全省建成儿童友好社区(或建有儿童之家的城乡社区)26537个,儿童之家城乡社区覆盖率达95%,至2022年,全省建成3.9万个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中心)、4万余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实现家长学校城市社区建设率达90%、农村社区建设率达80%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教育为核心的儿童关爱、保护和促进儿童发展的社区支持系统。 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 此外,省妇联还将亲子阅读作为统筹推进家庭教育和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自2016年起,依托全省3000多个亲子阅读体验基地,每年围绕不同主题,广泛开展“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活动,为家长提供亲子阅读教育科学指导,促进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2022年,将亲子阅读融入亲子研学活动中,发布95条“传承弘扬好家教好家风”亲子研学线路,组织“小小爱国心,浓浓爱国情”亲子红色之旅,引导广大家庭走进革命史迹陈列馆、革命老区、新农村等,了解省情社情,传承红色家风。 举办亲子阅读活动 各地妇联针对家庭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各具特色的家庭教育工作探索与实践。东莞市妇联“家庭教育一条街”通过在人流密集场所的街头宣传栏、学校外墙等普及家庭教育知识,营造社区家庭教育氛围。中山市妇联“雁阵飞”家长互助组织“领头雁”培育计划项目,培育一批家长“领头雁”,提供平台让家长相互帮助、共同成长,“抱团”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雁阵飞”家长互助组织 2014年起,省妇联创新活动载体,依托全省城乡2.5万个“妇女之家”,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将“寻找”主动权和“最美”决定权交给群众,发动群众找身边人、讲自家事,展示好家风好家训,常态化进行自我教育。仅2015年,就开展主题活动7.8万场,直接参与寻找的群众达800多万人次,涌现出各级“最美家庭”1512户,形成了“月月有寻找、季季有展示、常年有活动”的良好氛围。 2016年,中央文明委表彰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将妇联评选的五好家庭和最美家庭作为文明家庭评选的“蓄水池”,使妇联组织的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在更高平台上实现创新发展。当年,广东共有13户家庭被授予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2017年以来,省妇联将寻找活动从社区逐渐向楼宇园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延伸,以寻找“最美家庭”为载体,结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清廉建设、创业创新等主题,开展一系列家庭文明建设活动。以“树清廉家风 创最美家庭”为主题,在党政机关开展“廉洁家庭”建设;以“倡导文明新风 争创最美家庭”为主题,在农村倡导移风易俗、婚丧事简办;以“美丽庭院”“绿色家庭”创建为主题,引导妇女和家庭在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主动作为;以“书香家庭”创建为主题,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引导亲子共同成长……形成了寻找“最美家庭”“五好家庭”“书香家庭”“绿色家庭”创建等工作品牌矩阵。 2023年广东十大“最美家庭”揭晓仪式 全省各级妇联充分发挥先进家庭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家教家风实践基地等工作阵地,持续开展好家教好家风主题宣传活动,通过举办家教家风主题展,组织各类家庭典型及专家学者巡讲交流、微视频展播等,带动更多家庭见贤思齐、向善向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乘着新时代的东风,省妇联将持续把做好家庭工作作为服务大局、服务妇女的重要着力点,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让文明幸福的种子洒遍千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