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风采|蓝伟先:在畲族乡上做实干奋斗者,让更多人富起来
蓝伟先在畲族乡工作的26年里,她解决农田灌溉用水,助力村民高效收割水稻,积极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奔赴好日子。“蓝乡长实干为民,给我们争项目、引资金、谋发展,畲族乡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在漳溪畲族乡,说起乡长蓝伟先,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
一、有效解决农田“喝水难”
漳溪畲族乡的东华村,十几年来都被农田灌溉用水短缺问题所困扰。该地农田水利为土渠,属于开放式供水设施,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损耗及自然灾害的破坏,大部分灌渠管道存在问题,灌溉效率低,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
2019年,蓝伟先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在对东华村水库管道引水工程做了充分的论证下,经过1年多的实地勘测,先后在村委会召开30余次协调会,对该灌渠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通水比结婚还高兴。”东华村书记风趣地说道。通过2年的建设,总长6.7公里的全封闭式供水管道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村民们的农田灌溉用水得到彻底解决。此外,该项目的建设将辐射上蓝、中联、井贝等临近村居,为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提供动力。
二、“人人有田租、人人有活干”
2019年11月,蓝伟先探索联村带农模式,联系企业与日光村经济联社合作成立东源县漳溪盈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聘请当地村民对玫瑰进行管护,让玫瑰产业在漳溪落地生根。
2019年以来,日光村种植400亩的玫瑰花种植,建设日光小学玫瑰学院。日光村玫瑰产业实施“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累计为村集体收入创收100万多元,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300万余元。
玫瑰产业的发展,既帮助了畲族乡解决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美化乡村景观,也为村民、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如今的日光村,正在发展为一个小而美的田园综合体。
与此同时,位于漳溪畲族乡日光村的500亩多年生水稻于今年7月开始收割,多年生水稻实现“一种多收”。
“多年生水稻的种植打破了传统水稻耕种的繁琐方式,只需播种一次,便可以连续收获3—5年,实现稻作生产的轻简化。”蓝伟先说。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日光村村集体年收入从3万元跃升至现在80万元。“打造玫瑰产业和多年生稻种植示范基地,激发了群众耕作的积极性,连撂荒30多年的土地、企业闲置的零星土地,老百姓也在重新捡种。”蓝伟先说。在日光村玫瑰产业和多年生稻种植示范基地,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在日光村,“人人有田租、人人有活干”成为“日光文化”。
三、带动“美丽经济”发展
今年5月5日,河源市第一个乡镇博士工作站在东源县漳溪畲族乡揭牌。近年来,蓝伟先把创新发展文旅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引进博士、博士后等人才,助力日光村打造田园综合体文旅产业和推动下蓝村畲族特色主题民宿的文旅项目。
在下蓝村文化长廊,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映入眼帘,一旁是以蓝白色调为主、绘有畲族文化元素的村落建筑。
今年9月,81户下蓝村村居民房完成外立面改造。近年来,下蓝村利用畲族风情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做好旅游文章,打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在提高村民幸福指数的同时,带动“美丽经济”发展,努力打造畲族文化品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26年来,蓝伟先用实干赢得信任、用奋斗践行初心。她曾说过,“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乡干部,我要把一腔热血洒在漳溪畲族乡这片热土上,带领全乡人民勤劳致富。”接下来,她将在推进产业发展中,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以日光村为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的村、镇,努力争取申请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省级农业产业园,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模式,为群众带来长长久久的实惠和真真切切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