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关注微博

小程序

关注小程序

当前: 首页 > 广东省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 > 热点话题

最高法发布五起涉家庭暴力犯罪典型案例

来源:广东女性E家园 时间:2015-03-17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的同时,还发布了五起涉家庭暴力犯罪典型案例。这五起典型案例分别是:
  一、许某涛故意伤害案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许某涛平时经常打骂父母,其母被打得不敢回家。2012年5月28日,许某涛又因琐事在家中殴打因患脑血栓行动不便的父亲许二(被害人,殁年63岁)。同月30日中午,许某涛再次拳打脚踢许二的头面部及胸部等处,造成许二双侧胸部皮下及肌间广泛出血,双侧肋骨多根多段骨折,左肺广泛挫伤,致创伤性、疼痛性休克并发呼吸困难死亡。
  (二)裁判结果
  河北省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许某涛因琐事殴打患脑血栓行动不便的父亲许二致死,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应依法惩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许某涛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许某涛提出上诉。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经依法复核,核准许某涛死刑。罪犯许某涛已被执行死刑。
  (三)典型意义
  本案是一起殴打病重父亲致死的家庭暴力犯罪案件。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被告人许某涛平时好吃懒做,还经常打骂父母,在案发前和案发当日先后两次对患脑血栓行动不便的父亲施暴,且是殴打其父头面部及胸部等要害部位,从许二双侧肋骨多根多段骨折的情况看,暴力程度很强,说明许某涛主观上具有伤害的故意。案发后,许某涛的近亲属及村民代表均要求严惩不务正业、打死生父、违背人伦道德的“逆子”。因此,对许某涛以故意伤害罪核准死刑,定性准确,量刑适当。充分体现了对严重侵犯老人等弱势群体的暴力犯罪予以严惩的政策,即便是发生在家庭成员间也不例外。
  二、沐某盈故意杀人案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沐某盈经常酗酒后殴打父母、妻儿,因不堪忍受其暴行,父母搬离,妻子亦离家,留下其与女儿沐某某(被害人,殁年5岁)共同生活。2014年2月2日晚,沐某盈认为沐某某常在外面玩耍、难以管教,遂用绳子将沐某某捆绑在家里的柱子上,并对沐某某扇耳光、用绳子抽打。后沐某盈将沐某某松绑,见沐某某又往外跑,遂用力拉扯沐某某的衣袖,将沐某某拽倒在地,随后又用木棒殴打,致沐某某因钝性外力致颅脑损伤死亡。后沐某盈将沐某某的尸体用编织袋包裹并移至树林里掩埋。同月11日,沐某盈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二)裁判结果
  云南省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沐某盈作为被害人的监护人,长期以来经常殴打被害人,案发当日多次对被害人进行殴打,致被害人死亡,后为掩盖罪行掩埋尸体,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沐某盈针对毫无反抗能力的儿童实施加害行为,情节恶劣,应依法严惩。鉴于沐某盈有自首情节,可依法对其从轻处罚。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沐某盈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上诉、抗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三)典型意义
  本案虽发生在家庭内部,但被告人常年对至亲之人实施家庭暴力,案发时又对年仅5岁的女儿施暴,且不加节制,案发后也不积极救助,终致被害人死亡,犯罪情节恶劣,后果极其严重,应从严惩处,但因其具备自首情节,故从轻判处无期徒刑,量刑适当。
  本案系父亲殴打亲生女儿致死的恶性案件。年仅5岁的女童,本该生活于童话一般的世界,却一直在暴力的阴影中成长,直至最后殒命于自己父亲手中。这给我们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我们在此提醒家长,千万不要殴打孩子,以免酿成悲剧而后悔莫及。
  三、常某故意伤害案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常某与其父常某春(被害人,殁年56岁)、母郑某共同居住,常某春饮酒后脾气暴躁,经常辱骂、殴打家人。2012年8月29日18时许,常某春酒后又因琐事辱骂郑某,郑某躲至常某卧室。当日20时许,常某春到常某卧室继续辱骂郑某,后又殴打郑某和常某,扬言要杀死全家并到厨房取来菜刀。常某见状夺下菜刀,常某春按住郑某头部继续殴打。常某义愤之下,持菜刀砍伤常某春头、颈、肩部等处,后将常某春送往医院救治。次日,常某到公安机关投案。当晚,常某春因失血性休克死亡。
  (二)裁判结果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常某持刀故意伤害致一人死亡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其行为属防卫过当,依法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案发后,常某投案自首,其母表示谅解,同时考虑被害人常某春平时饮酒后常常对家庭成员实施家庭暴力,故对常某减轻处罚并适用缓刑。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常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宣判后,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上诉、抗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三)典型意义
  本案被告人常某已经将被害人常某春手中的菜刀夺下,但常某春对郑某的不法侵害仍在继续,虽然殴打的不是常某,但其扬言要杀死全家,结合常某春平时酒后常有严重的家庭暴力行为,不能排除其暴力行为造成更严重后果的可能。因此,常某针对常某春正在进行的家庭暴力,有权进行防卫。但从常某持菜刀砍击常某春造成多处损伤并致其因失血性休克死亡分析,确实与常某春徒手家暴行为的手段和严重程度不对等,因此可以认定常某的行为构成防卫过当,同时考虑到常某将常某春砍伤后立即送往医院救治,案发后投案自首,得到其母亲的谅解。常某春具有家庭暴力既往史,常某春的其他亲属和邻居也要求对常某从轻处罚等情节,对常某减轻处罚并适用缓刑,是完全适当的。
  四、朱某春虐待案
  (一)基本案情
  1998年9月,被告人朱某春与被害人刘某(女,殁年31岁)结婚。2007年11月,二人协议离婚,但仍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2006年至案发前,朱某春经常因感情问题及家庭琐事殴打刘某,致刘某多次受伤。2011年7月11日,朱某春又因女儿的教育问题及怀疑女儿非自己亲生等与刘某发生争执。朱某春持皮带抽打刘某,致使刘某持刀自杀。朱某春随即将刘某送医院抢救。经鉴定,刘某体表多处挫伤,因被锐器刺中左胸部致心脏破裂大失血,经抢救无效死亡。当日,朱某春投案自首。
  (二)裁判结果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朱某春经常性、持续性地采用殴打等手段损害家庭成员身心健康,致使被害人刘某不堪忍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而自杀身亡,其行为已构成虐待罪。朱某春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构成自首,可以从轻处罚。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以虐待罪判处被告人朱某春有期徒刑五年。宣判后,朱某春提出上诉。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经依法审理,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三)典型意义
  本案是一起虐待共同生活的前配偶致被害人自杀身亡的典型案例。司法实践中,家庭暴力犯罪不仅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在具有监护、扶养、寄养、同居等关系的人员之间也经常发生。为了更好地保护儿童、老人和妇女等弱势群体的权利,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将具有监护、扶养、寄养、同居等关系的人员界定为家庭暴力犯罪的主体范围。本案被告人朱某春虽与被害人刘某离婚,二人仍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朱某春经常性、持续性地实施虐待行为,致使刘某不堪忍受而自杀身亡,属于虐待“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加重处罚情节,应依法予以重判。
  五、邓某故意杀人案
  (一)基本案情
  2012年7、8月间,被告人邓某未婚先孕后,便离家到亲戚朋友处借住。同年12月下旬的一天上午,邓某在网吧上网时,突然感到腹痛,遂至网吧卫生间产下一名女婴。因担心被人发现,邓某将一团纸巾塞入女婴口中,将女婴弃于垃圾桶内,而后将垃圾桶移至难以被人发现的卫生间窗外的窗台上,致该女婴因机械性窒息死亡。
  (二)裁判结果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邓某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邓某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归案后认罪态度好,有悔罪表现,可依法从轻处罚。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邓某有期徒刑三年。宣判后,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上诉、抗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三)典型意义
  本案系少女因未婚先孕,遗弃自己刚出生的婴儿并致婴儿死亡的案例。被告人邓某因不敢让家人知道未婚先孕的情况,在隆冬之际生下女婴后,为达到不履行扶养义务的目的,将一团纸巾塞进新生儿口中,并将新生儿置于户外难以被人发现之处。从其主观上看,并不希望婴儿被他人发现后捡走或得到救治,而是积极追求新生儿死亡,最终造成婴儿被遗弃后死亡多日才被发现的严重后果,故邓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鉴于邓某作案时未满十八周岁,系新生儿的亲生母亲,且是在无助并不敢让家人知道的情况下选择的错误之举,故对其从轻判处有期徒刑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