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码手机沉迷,家校社协同助成长——湛江市家庭教育大讲堂“五进”活动进入遂城第九小学
科学解码手机沉迷 家校社协同助成长
湛江市家庭教育大讲堂“五进”活动进入遂城第九小学
9月11日晚,由湛江市妇联主办,遂溪县妇联、湛江市家庭建设促进会、湛江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遂溪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遂城街道妇联及遂城第九小学联合承办的“家庭教育大讲堂”——《如何唤醒沉迷手机的少年》公益讲座走进遂城第九小学。活动特邀湛江市家庭建设促进会理事、中国科学院认证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吴秋引担任主讲,为破解“孩子沉迷手机”难题提供专业指引,吸引了150多名教育工作者、家长到场聆听。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月美,县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叶建兰,遂城街道办副主任、妇联主席杨小玲,遂城第九小学副书记陈政省、副校长何志、黄小剑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
讲座以一段揭示手机沉迷危害的视频切入,画面中青少年因过度依赖手机导致的身心问题与家庭矛盾,直观触动了在场每一位家长,迅速将大家的注意力聚焦到讲座主题上来,为后续的深度讲解铺垫了共情基础。讲座中,吴老师以“了解沉迷危害—探讨沉迷原因—分享唤醒方法”为逻辑主线,结合丰富案例与心理学理论,深度剖析青少年手机沉迷现象。她指出,长期沉迷手机不仅会导致青少年大脑皮层变薄、认知能力下降,更会引发社交功能受损、情绪管理失衡等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揭示了青少年沉迷行为背后的核心原因是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缺乏成就感、价值感与归属感,而手机游戏通过即时反馈、团队协作等设计,恰好迎合和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针对青春期孩子的特殊心理,吴老师强调,高激素水平使青少年情绪强度更高,对即时满足的需求更强烈,而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往往延迟且微弱,这种反差容易让孩子转向虚拟世界寻求慰藉。她用“树生病需治根”的比喻,引导家长认识到:解决沉迷问题不能仅靠“没收手机”等强硬手段,更要关注孩子内心对“被爱、被认可、被接纳”的深层渴望。
吴老师和家长们探讨手机沉迷原因
围绕“如何唤醒沉迷手机的少年”,吴老师从家庭系统视角提出三大解决方案:一是重构家庭教育认知,建议家长明确教育目标是“培养拥有幸福人生的孩子”,而非单纯“禁止玩手机”。通过“写出孩子三个优点”等互动环节,引导家长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肯定与欣赏替代批评指责,为孩子注入心理营养。二是重塑亲子关系,强调“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父母相爱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鼓励家长通过“无条件接纳”“高质量陪伴”等方式,让孩子在现实中获得归属感,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三是掌握情绪管理与沟通技巧。传授“正念呼吸法”“鳄鱼呼吸法”等实用工具,帮助家长在面对孩子沉迷行为时保持冷静;提出“先跟后带”沟通原则,即不评价、不对抗,先理解孩子情绪,再逐步引导建立手机使用规则。她还特别提醒家长,允许孩子偶尔“破戒”,把反复当成练习而非失败,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守住底线。
讲座中的趣味小实验
讲座中特别设计了两个互动小游戏与趣味小实验,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通过生动的场景模拟,让听众沉浸式体验到青少年使用手机时的心理状态,在换位思考中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使专业知识在轻松互动中更易被吸收。
讲座结束后,家长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以前总以为没收手机就能解决问题,听完讲座才明白,孩子沉迷的背后是缺爱、缺认可。”
活动大合照
活动单位领导合照
送家庭教育大讲堂“五进”活动是湛江市妇联推动落实湛江市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中小学生“三个习惯”养成教育项目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基层延伸的具体实践。遂溪县妇联将继续链接各方资源,聚焦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依托“父母夜校”等平台,常态化开展系列公益讲座,将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送到千家万户,为广大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加友好的环境条件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