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关注微博

小程序

关注小程序

当前: 首页 > 热点专题 > 十三大妇女代表风采

王冰:像轴承一样,承托责任,旋转自己,成就梦想

来源:广东女性E家园 时间:2019-10-08

  

  王冰,中山市盈科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从业37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特殊专用轴承设计和精密加工技术,是中国轴承工业冷加工技术专家、中国轴承工业科技专家。她从一线干起,在车间学练实操,仅用一年半时间练就了车、磨、铣、刨、钳等各种操作技能;用心归纳出贴近实际、独具匠心的精密零件加工方法,迎刃破解了大量科研设备仪器涉及的奇形怪状、精度苛求的复杂零件加工难题,多技术层面解决了军民用轴承设计制造技术难题,带领技术团队研制出40多种创益于主机功能和轴承精度寿命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填补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市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3件。创建王冰创新工作室,培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3人和工程师5人。曾获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2018年3月获评2017年度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南粤十大女工匠) 。

  在中山市盈科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的办公楼里,有着一个以王冰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实际上,这是一个劳模创新工作室,2017年底还升级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公司总工程师王冰不仅仅是公司“科技带头人”,还是全国轴承行业的科技专家。

  自1982年毕业后,王冰的轴承之缘已经持续了37年。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的一种关键零部件,大到航天飞船,小到家用电器,都离不开它。多年以来,她潜心研究轴承核心技术,研发的专业轴承获得多项技术专利,既能“上天”,也能“落地”。人家说“干一行爱一行”,她是“爱一行干一行”,更愿意“像轴承一样,承托责任,旋转自己,成就梦想”。

  为了熟悉实际应用 主动从科研室调到一线车间

  每次在工作室向客人展示公司拳头产品时,王冰总是不忘戴上一双白手套,以防止手汗污染而造成轴承生锈。一旦要进入实验室,披上白大褂,全身吹风除尘,也是她的一系列标准操作。这样的工作场景,跟王冰年轻时理想的工作状态颇为吻合。“国家要建设四个现代化,我自小就觉得穿着白大褂搞科学研究挺酷的,一直以来理想当科学家、工程师。”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刚一恢复,还是高一学生的王冰就立即报了名,将全部志愿填报了理工科并如愿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就读她梦寐以求的机械工程专业。

  1982年,王冰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到洛阳轴承技术研究所工作。这是当时中国轴承行业唯一一所国家级研究所,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先进的实验设施。王冰所在的团队研制出的卫星姿控动量轮随“风云一号”第二颗星升空入轨,并在调控卫星姿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获得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一个刚入职的年轻人,能参与如此重要的项目,王冰在背后默默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心血。新人缺乏实际经验,她就主动申请到车间去学习,一头钻进车间捣鼓机器。一开始她“偷师学艺”,后来她缠着老师傅手把手教,每个岗位都呆上几个月。不少和王冰同时进研究所的同龄女生,她们大都选择穿上白大褂坐进研究室研看资料,只有王冰天天呆在乱糟糟的车间里。从常常割伤手指到可以自如地操作大型机械,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她终于可以娴熟地操作车、磨、铣、刨、钳等各种专业设备。有了这段实践经历的加持,她在同龄人当中突围而出,参与到科研所的重大科技项目中去。

  南下中山再续轴承情缘 60余种新型产品进入欧美

  1990年,王冰因工作调动来到了中山。当时,和丈夫一同南下的王冰有众多选择,但就是不舍轴承这个情缘,她和丈夫双双进入中山市轴承总厂。

  从重工业地区南下到广东中山,从高端科研所办公室变成了企业生产车间,王冰感觉落差很大。最让她感到失落的是,自己研究的对象从“天上掉到了地下”。以前都是跟卫星、导弹、火箭发射这些课题打交道,做的轴承都是高精尖产品。但中山轴承厂当时做得最多的产品却是农机配套的普通轴承,未免过于大材小用。

  但在落差面前,王冰选择了坚持。作为曾经的兵器装备科研工作者,王冰利用她在国家级研究所所积累的技术经验,从规范轴承制造工艺入手,制定实施了全套技术、工艺和质量管理文件。后来,她还主持“中小型密封低噪音电机轴承”技术攻关,在国内率先解决了内径25- 60毫米低噪声电机轴承制造技术难题,获得199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年,轴承总厂经历转制,中山市盈科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简称“盈科轴承”)应运而生。转制初期,面对生存困境,王冰带领技术团队义无反顾地走上创新之路。

  创新意味着要改变。然而,对于轴承这样一个“两个圈圈、几个钢珠的半标准件”而言,怎么创新?一开始,王冰就遇到了难题。

  改制后的第一代产品是组件式的轴承。那时候,王冰每天会像布棋子、堆积木一样,把不同的零件放在电脑里进行排列、组合,模拟、拆装。很快地,她发现了这些零件相互之间的结构共性和组配规律,将成组技术引入开发体系,实现了销售、技术和生产的有机结合,产品精度也因此获得了大幅度提升。这些产品摇身一变成为60余种新型产品,而且顺利进入欧美市场,首年订单超过200万美元,为公司带来了希望。

  轴承与关联应用零件“合体” 帮电梯主机“瘦身”70%

  2003年,欧洲一知名电梯制造企业打算推出一种新型绿色节能电梯,这种电梯曳引系统主机体积比传统电梯所用的减少差不多70%。主机体积越小,能安装的轴承尺寸就小,电梯的负荷能力也会因此受限。

  “这里面大有市场和空间!”敏锐的王冰带领团队主动出击。她意识到,不能按传统的思路去设计轴承了,要轮子和轴承一同开发设计。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王冰带领团队出国门、深入现场,直接参与主机配套研发,凭借将电梯曳引轮与支承轴承结构合体的功能集成方案赢得送样资格。

  不过,这个创新的功能集成方案颠覆了原有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原有专用轴承设备、检测仪器等已不再适用。在只有90天的紧迫送样期内,她带领团队在结构设计、工艺方法、检测手段、试验设备等多技术层面同步攻坚,自己开发软件、自行改造设备,自主发明检测仪器和试验机,取得了全方位的技术突破,研制出兼具精密多楔带传输功能与轴承减摩作用的一体化精密快装复合单元,击败竞争对手,获得了批量配套许可。“这项研发中的多项技术都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王冰说。

  对于王冰和她的团队来说,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常态。2011年,公司里有了以王冰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将一直从事研发的技术人员到技艺精湛的工匠型技师、技工、高级工和一线车间工人,均网罗其中,“人员的岗位不一样,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会不一样,这对快速转化科研成果帮助很大。”

  在王冰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自主培养了多名高级技术人才,获得多项专利授权。2015年,工作室被评为广东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中山市第一个省劳模工作室,2017年底还升级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当年全国只有100个工作室获得授牌,而盈科轴承是广东省唯一一家获得该荣誉的非公企业。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王冰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回馈这份厚爱:继续带领团队潜心研究轴承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精度限制,像轴承一样承托责任,旋转自己,成就梦想。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