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快讯 最新公告 妇女发展 妇女维权 妇儿规划 家庭教育 组织建设 爱心公益 社会服务 文明家庭 巾帼风采
您现在:首页 > 首页手机版 > 组织建设
海珠区妇联“一点一线”聚资源 八方联动见成效
来源:广东女性E家园     日期:2017-04-17 19:13:00     作者:|    打印

  2017年,是各级妇联改革落实之年。按照全国妇联有关精神,基层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以此把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基层妇女工作开展得更加充满活力。在省妇联和广州市妇联的指导支持下,海珠区妇联从2002年开始,遵循“一点一线”的路径,即以发挥妇联“联”字优势为立足点,以基层组织建设为生命线,在服务队伍扩充、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各领域、各阶层女性广泛参与、社会组织共建共享、聚合资源灵活广泛的妇联工作新格局。
  一、纵横贯通,构建多元、立体、开放的基层妇联组织
  基层妇联组织建设是妇联工作的生命线。海珠区通过纵向将街道妇联改建为地区妇联、居委会妇代会改建为社区妇代会,突破体制和层级界线;通过横向发展团体会员加强资源整合,广建妇儿之家织好服务网络,促进地区资源整合,形成“条为主线、块作呼应”的妇女工作新局面。
  (一)创新基层组织,打破行政壁垒,增强组织活力    
  随着妇女的生活方式、利益需求日趋多元化,传统基层妇联组织力量难以满足新时期妇女群众的需求。2002年,区妇联抓住街道党建工作改革的契机,因地制宜,通过打开大门建妇联,广纳社会精英和各类资源,探索出一条纵横贯通、立体化、覆盖广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基层妇联组织网络。
  一是改革街道妇联建制形式。把原来的街道妇联全面改建为地区妇联,把辖区大中型机团单位的女性负责人、高级技术人员、女企业家、社会组织代表及社区妇女骨干纳入地区妇联执委,并自创设置名誉副主席若干名(现改称为兼职副主席),由地区单位女性负责人或社区妇女骨干担任。目前,我区18个地区妇联共有兼职副主席29人,由体制外妇女任地区妇联执委84人,占执委总数的37.3%。省部级单位相关负责人、楼宇党支部书记、女企业家、社会工作者通过地区妇联执委会,共同为地区妇女儿童工作的发展谋划献策,有效打开了地区妇联工作的思路,提升了地区妇联统筹辖区资源的能力。地区妇联甚至可以联动省部级单位的资源开展工作。如,2004年赤岗地区妇联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共建“凤雁俱乐部”,服务该所外来女工;新港地区妇联与中山大学法律系、性别研究中心合作举办外来女工大维权研讨活动。
  二是创新妇建促党建机制。改建地区妇联,增强了基层妇联服务党建的作用,以“有为”争得了“有位”,各街道在党建带妇建的机制上纷纷进一步创新。滨江街把地区妇联主席吸纳为地区党建联席会议成员;沙园街把地区妇联主席吸纳为街道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并特聘区妇联主席作为街道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顾问。基层妇联的工作得到党政支持,获得了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也得到横向部门的更多支持。滨江地区妇联与区劳动局、街道工会等单位联合设立了滨江地区英姿俱乐部,依靠地区单位的女职工委员会,开发就业岗位,积极为下岗妇女再就业创造条件。2009年,沙园街试点的“幸福家庭项目―妇女儿童及家庭服务”是广州市第一个探索运用社工服务妇女、儿童、家庭的社会服务。
  三是畅通社区妇女发声渠道。把居委会妇代会改建为社区妇代会,推选社区妇女骨干任妇代会委员。由区委组织部发文,规定社区(经济联社)“两委”成员至少有一名女性,社区妇代会主任由“两委”班子中的女性兼任。目前,我区女性进社区(经济联社)“两委”达100%。20个经济联社中,就有10名女性“村官”,有效保障了妇女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发言权。
  (二)发展团体会员,联动女性精英,实现多方共赢
  我区区属副处级以上女领导干部151名,地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女领导、高级知识女性44名,中小学女校长200多名,国有企业、民营私营和个体企业成功女性代表55名。这些优秀女性既是妇联的服务对象,也是妇联工作的重要资源。区妇联先后成立了区女领导干部联谊会、女知识分子协会、女企业家协会和女校长协会,以“双赢”原则促使优秀女性自我发展和我区经济社会共同进步。一是搭建发展平台。邀请国税、地税、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担任区女企业家协会顾问,为企业发展作指导服务。建立国税妇女之家,为女企业家开辟绿色服务通道。按需求、多形式办学习分享大课堂,提升女领导干部的综合形象素质。推动区委组织部提高后备干部队伍中女性比例,为女领导干部成长提供空间。组织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咨询、保健讲座以及各种参观交流活动,为中小学女校长构建身心健康平台。二是聚合女性智慧。组织女知识分子、女企业家召开研讨会、问计会等,就如何扶持辖区企业品牌、有效发挥辖内高校资源优势服务海珠建设等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引导她们为海珠区的各项发展出谋献策,成为海珠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智慧资源。三是引导回馈社会。定期组织区女企业家为就业创业女性介绍经验;联动女企业家参加各类慈善助学、助困、助医活动,以实际行动带动各界热心人士共为辖区困境妇女儿童捐款捐物近2000万元;为响应习总书记重视家庭建设的号召,近日,区女企业家协会会长钟卫红女士带头捐资启动广州市首个“她惠家”家庭建设公益基金,为家风宣传、家庭文化建设的公益项目提供支持。
  (三)广建妇儿之家,织好服务网络,满足群众需求
  2010年,在落实上级妇联关于建设村、社区妇女之家任务要求时,创造性建立了区、街道和社区(经济联社)三级“妇儿之家”,并逐步建立起“纵到底、横到边”的妇儿之家服务网络,让妇女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专业、优质的服务。一是示范引领。2012年,龙潭社区妇儿之家和沙园街妇儿之家分别作为城中村和老城区的妇儿之家示范点,得到省、市妇联的肯定,沙园街妇儿之家因基层组织示范创建成绩突出,接受全国妇联领导陈至立、宋秀岩的调研视察并高度肯定。区妇联顺势召开现场经验推广会,让各街道分管领导切实感受到妇儿之家建设在促进社区发展中的作用。许多街道党工委书记主动向妇联提出建设妇儿之家的申请,并专门腾挪出独立场地。二是盘活资金。落实“5+2”基层妇联工作经费,保障每个街道每年5万元妇联工作经费,区妇联统筹妇女人均2元钱的基层妇联工作经费,推动妇儿之家“统一形象识别、统一服务理念、统一工作标准”连锁建设经营。根据各街道提供的场地情况、配合落实程度,分等级划拨建设经费,支持基层妇儿之家的软硬件配置。形成妇儿之家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发展。三是全覆盖建设。以“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儿之家”为原则,朝着横竖建家全覆盖的目标,在五个层面同步推进,即:全面覆盖街道,推动发展经济联社,突破进驻“两新”组织,创新开拓机关妇委会,依需挺进驻地部队,建设最广泛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妇儿之家。到目前为止,海珠区共建有妇儿之家300个,其中示范点25个。
  二、聚集人才,打造专业、活力、全面的工作队伍
  好的想法能否落地关键靠人,基层妇联工作成败取决于基层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海珠区通过建立“妇干+社工+巾帼志愿者”的模式,打造一支专业、活力、全面的专兼职工作队伍,并通过建立妇女儿童社会服务联盟、智库,不拘一格,广纳全社会有志于妇女儿童事业的人才为妇联所用。
  (一)打造一支能力强、热情高的妇联干部队伍。2010年区委组织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党建带妇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地区妇联主席由街道党政班子中女领导成员兼任,专职副主席享受正科级职务工作津贴。地区妇联妇干由街道党工委提议,征求区妇联意见共同考察选取,并创建“百分考核”制度。为提升妇联干部归属感、认同感和能力素养,区妇联设计制作了统一的logo标识和工作服装,组织妇干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团建工作坊和沙龙。近年来共有34名妇干取得了婚姻家庭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15人考取了亲子咨询师执业资格,2人获得中级社工师资格,2人获得中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提升基层妇干队伍的专业水平。
  (二)培养一批能贯彻妇联工作理念的专业社工。为适应新时期妇女儿童的需求,引入专业化社会工作方法成为妇联工作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海珠区妇女儿童社会服务联盟,启动服务项目,以购买服务、购买社工岗位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参与基层妇联工作,要让这些年轻的专业社工懂妇联、爱妇联、做妇联的事,成为妇联的人。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妇儿之家工作领导小组,把社工主管纳入成员,与妇干一起制定工作计划,由妇干向社工传达各时期妇联工作重点,让社工的工作与妇联的工作同步调。二是把握方向主导。制定“四个和谐”服务理念(即:内在和谐、两性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及五大工作模块(即“性别平等促进服务、妇女权益保障促进服务、妇女发展促进服务、婚姻家庭建设服务、儿童保护和儿童发展促进服务”),以清晰、规范的体系主导社工服务方向。三是加强培训引领。组织资深妇干与社工分享经验,邀请性别研究专家定期为社工开展培训、督导,加深社工对妇联工作主旨与工作理念的理解,培养社工队伍对妇女儿童工作的感情。
  (三)培育一批充满激情与干劲的社区妇女服务队伍。发动妇女群众直接参与基层妇联的各项工作,着力开展“三培育”:一是培育妇女领袖,让社区妇女骨干直接参加区妇联大型活动、妇干培训,提高妇女骨干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二是培育妇女组织,将社区妇女文体团队、兴趣小组纳入妇儿之家管理,社区中巾帼舞蹈队、合唱队、插花小组等54支社区巾帼团队,2000多名成员,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宣传、慈善慰问的骨干力量;三是培育巾帼志愿者,加强巾帼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发展巾帼服务项目,全区共发展巾帼志愿者1600多名,河涌安全巡查员、历史文化导赏员、候鸟妈妈等志愿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群众工作群众做的生动局面。
  (四)建立一个服务妇联工作的智库专家团队。吸纳省内外36名性别研究、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及妇女儿童服务相关的各领域专家,成立“海珠区妇女儿童社会服务智库”。近年来,区妇联与智库专家密切合作,研发了妇儿之家CIPP评估体系,对全区妇儿之家示范点特色项目进行科学化管理;以服务实践为目标,编写社区家长学校自助实操性教材《爱由心生地保护――儿童保护之家长读本》,衍生设计“爱・回家”社区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并孵化为风投项目;总结研究区妇联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工作模式,与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传统与创新”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妇联工作改革与实践研讨会,吸引全国各地妇联、社会组织及高校学者近300人参加。借专家之智,把我区近五年的实践概括为“海珠模式”,有效填补了妇联工作中理论研究薄弱的短板,并快速把理论研究转化为落地实践。
  三、创新思维,推进社会化、项目化、网络化的服务方式
  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最终落脚点在于服务,只有把妇联的服务做实、做优,妇联的工作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海珠区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推进妇联工作社会化、项目化、网络化,让妇联成为资源对接的平台,不断突破妇联工作人力、财力和服务模式方面的瓶颈。
  (一)社会整合,妇联工作由“自转”变“公转”。2012年,由区财政支持实施“3861我的家”社会服务项目,由专业社工服务机构承接,为辖内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专业服务,开始妇联工作社会化整合的探索。2013年,与区法院、社工委联合成立家事案件调解中心,建立诉前、诉中、诉后审判与调解对接的工作机制,联动心理疏导专家团队为家事案件调解提供支持,使社会资源与司法审判对接。2015年,成立海珠区妇女儿童社会服务联盟,发展了24个成员单位,在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社会服务、文化培训、医疗健康、女性生活服务等领域与妇联开展专项合作,妇联成为专业资源的枢纽中心,妇联人从一线服务者变为社会资源管理者,越来越多的专业组织成为妇联的合作伙伴。解决了缺人的问题。
  (二)项目运作,妇联服务由“送餐”变“点餐”。以“区妇联总体部署、地区妇联自主运作、社会组织联盟服务、专家智库技术支持”的模式,启动20个覆盖家庭教育、困境帮扶、特殊家庭支持、巾帼志愿发展、婚恋辅导等不同内容的特色服务项目,形成“一家一特色”。通过项目管理,妇联要求承办机构自行链接10%―20%的资源。一些口碑良好、形成品牌的项目纷纷获得社会的再投资,妇联用小投入撬动了社会的大资源。南石头街妇儿之家“星乐援”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支持计划、昌岗街妇儿之家“爱・回家”新时代家庭教育项目均受到市民政局、区社工委的肯定,并给予资金资助。每年全区各妇儿之家项目共链接社会资源约120万元。解决了缺钱的问题。
  (三)掌上互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服务边界。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妇女的生活方式,2016年,建立“掌上妇儿之家”――“益家易”平台微信服务号。创造性打造高度融合、精准服务、广泛覆盖的线上线下妇儿之家,把妇联自上而下垂直式联系妇女群众,变为点对点扁平化服务。妇联工作不再受到组织架构和服务地域限制,可以通过云端直接连接到海珠80万妇女和所有家庭,最大化地实现全覆盖,妇女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在掌指之间获得服务信息,与妇联进行互动联系。掌上妇儿之家还把线下妇儿之家服务点、海珠区妇女儿童社会服务联盟、智库以及热心妇女儿童公益的慈善团体资源整合到一起,逐步撬动了跨时空、无边界的整个社会的资源参与妇联工作。资源、服务与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让群众随时随地找到妇联。解决了服务边际的问题。(海珠区妇联)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