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妇联特色,构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预防机制
1.夯实工作基础,把均衡、普惠、便捷的家庭教育送到千家万户 依托市镇村三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在村社区全覆盖建立288个社区家长学校,每年开展“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进村(社区)”等家庭教育实践活动7000多场。 持续开展“童心同行 护苗成长”普法宣传、心理咨询等活动1100多场次,受惠群众180万人次。 建立一支1000多人的家教骨干和志愿队伍,打造“家掌荟”“中山家长在线”家长网上学习和咨询平台,持续8年在电台开设“家多一点爱”家教栏目,立体化多元化为家长搭建了自主学习、寻求帮助的家教平台,较好地督促家长依法履行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力求精准有效,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第一道防线 对涉案未成年人,建立6个“妇联+法检”两院家教指导站和涵盖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讲师队伍,研发儿童保护和预防犯罪等方面的家教课程,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融入家庭保护;在三乡镇探索建立了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联动机制,并率先全省启用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评估线上系统。 面向困境儿童及流动留守儿童,通过家教沙龙、亲子团康、情景剧、爱心妈妈见面会等形式开展“和谐家”项目活动每年超100场次,营造全社会关爱保护困境儿童及流动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 针对家庭教育困惑家庭,实施“幸福家”父母成长计划,以专家一对一形式提供个性化辅导每年超过200场次,助力家长更好理解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面对当前未成年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晴守护”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全年开展83场专题讲座,普及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及应对等知识,今年还重点对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了喘息服务、星宝妈就业培训等,有效地帮助了这些家庭解决育儿困惑。 中山市妇联联动多部门,实现优势互补,创建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合作机制。 强化联动法检、公安、司法等部门建立反家暴联席会议制度,促使反家暴宣传氛围更浓厚、家暴排查调处更扎实、干预处置更有效,为未成年人撑起反家暴保护伞。 与市检察院深入开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合作机制(特别是女童防性侵五项制度)、困难妇女专项司法救助机制、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工作协作机制,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建立涉及法律支持、经济救助、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综合保护体系。 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公安局在全市开展一站式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工作机制,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窗口前移;与第一法院建立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合作机制,并试点在中山港、坦洲镇、民众街道与辖区法庭建立合作机制,推动司法审判与妇联维权协调联动,提升家事纠纷预防化解效能。 今年3月以来,与市检察院、市教体局、市司法局、市卫健局联合开展涉案未成年人心理救助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涉案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心理教育和辅导,构建“检+医+校+社”涉案未成年人心理服务支持体系,共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辅导87人次,心理诊断4人,支持未成年被害人通过民事起诉获赔心理治疗费、康复费共计7人次约16万元。 与市台办、民政局、司法局联合开展两岸婚姻家庭工作站工作机制,为两岸婚姻家庭化解家庭矛盾纠纷,维护在中山工作、生活的台湾妇女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 三、凝聚社会力量,构建未成年人关爱帮扶服务机制 中山市妇联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关爱帮扶活动,为服务未成年人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纳入市儿童发展规划,明确儿童与法律保护的主要目标、策略措施以及任务分工。 连续11年开展“家添能量”妇女儿童和家庭发展计划项目。以“群众需求-妇联设计-社团承接-妇联监管”为模式,地区服务需求和特色为本,联合社会组织实施儿童防性侵宣传教育、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化解等,带动数百万配套资金,实现社会共治,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做细做实重点人群的摸底排查及结对帮扶关爱服务工作,全面排查贫困、残疾、留守、流动儿童,建立台账,线上+线下广泛招募爱心妈妈并匹配结对,常态化开展定期探访、关心陪伴、情感抚慰。目前,已结对招募邻家爱心妈妈821人,专长爱心妈妈350人,结对帮扶未成年人1568人。 与市关工委建立开展“三有”老年妇女牵手帮扶特殊困难青少年行动工作机制,摸排因婚姻家庭纠纷导致的在思想、学习、行为上有偏差困惑和经济、身体等有特殊困难的青少年,并常态化保持结对帮扶。截至目前,共牵手帮扶了100多名问题青少年,探访1600多人次。 发动热心人士、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招募资金,每年春节、“六一”、中秋等重要节点,对单亲特困家庭、重病特困和精神残疾妇女儿童,开展走访调研、提供精准关爱服务,切实帮助妇女儿童及其家庭解决困难和问题。2024年以来,走访留守、困境儿童1429人次,慰问金额68.16万元。
新闻头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