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法治的新时代,党和国家执政治国理念有重大转变,社会管理将逐步转变为社会治理。党和政府对妇联工作赋予了新的要求和期待。2010年,省高院、省妇联下发了《关于做好诉讼调解与妇联组织调解衔接工作的意见》(粤高法发〔2010〕40号),要求基层妇联与法院建立家事案件的诉讼调解联动联调工作机制。把平安家庭纳入了平安细胞工程,并由妇联牵头相关工作。同时,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妇女群众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在新时期,如何保持妇联工作的生命力,特别是如何提升妇联维权工作的有效性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为此,海珠区妇联开展了妇女维权工作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明确了新时期海珠区妇联维权工作的三个重要方向:
一是从妇儿维权转变为妇儿保护。过去我们的维权工作,一般把对象定义在权益受到侵害的妇女儿童,协助她们通过法律、行政、社会等各种途径争取权益的保障。转变为妇儿保护后,我们将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处于危机情境中的妇女儿童,及时对其提供解决危机的支持;另一类是脆弱性妇女儿童,增强她们内在能力,实现妇女的自觉与自决。
二是从解决信访为主变为社会倡导为主。过去维权工作以接待、处理妇女儿童信访问题为重点,被动解决妇女儿童提出的个别诉求。现在,我们除了引入专业化方法解决个案问题,更着力于婚姻家庭建设的倡导,下大力气开展平安家庭、文明家庭建设,为妇女儿童增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就是从“治标”走向“治本”。
三是更加突出以婚姻家庭领域为着力点。妇女儿童面临的问题可能是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区妇联每年接到的求助个案中,70%以上是关于婚姻家庭类的诉求。相对而言劳动纠纷、生活保障等其他问题都有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专业解决,而关于婚姻家庭的问题,只有妇联能够为其提供实际的帮助。因此,我们觉得妇联的工作必须坚持家庭的视角,立足婚姻家庭建设领域,才能发挥妇联组织的最大优势,与其他部门和机构的工作区分开来。
根据以上三点定位,海珠区妇联紧紧抓住建设枢纽型组织的契机,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项目运作,为家庭矛盾化解提供多元途径
2012年12月,区妇联和区法院联合启动了“心・晴・暖万家”家事案件调解项目,引入社会力量,组建跨专业的专家团队和常态服务的社工团队,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建立完整的家事调解流程规范,对典型、复杂的家事案件进行个案辅导与矛盾纠纷调解。在法律审判之外,从情感人伦入手,提高家庭成员沟通能力,化解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平安。家事案件调解项目运作近至今,共接案74宗,结案44宗。在难点个案和风险性个案方面,显示出较大成效。如化解了“诉讼大户”长达7年的诉讼纠缠;成功调解了离婚财产纠纷案,弥补了法律漏洞,为弱势妇女儿童解决了现实的生活问题;通过加强夫妻沟通能力的辅导,挽回了濒临破裂的家庭。通过项目的运作,我们实现了三方面的突破:一是建立家事矛盾的多元化调解机制。在原来的法院审判、妇联调解的基础上,发展出专家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专业化调解方式,为家事矛盾的化解提供多渠道的解决方式。二是建立家事矛盾专业化调解机制。家事案件调解项目,既有专业的社工开展一线的个案服务,又组建了专家团队进行有效督导并直接参与重点、难点个案调解。在调解方法和流程管理上以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确保服务的专业化。在具体的服务理念上,更注重家庭的整体发展,从家庭成员个体的赋权、增能和家庭与社区的资源链接方面,解决家庭成员心理情感及其他家庭现实问题,回应现今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念需求。三是建立家事矛盾社会化调解机制。原来家事矛盾调解主要依靠体制内的力量,项目积极联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社工机构以及社区居委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家事调解,尤其是联动社工机构为家事调解提供常态化服务。
二、关口前移,着重婚姻家庭建设的社会倡导
实现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是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家庭和谐的根本。区妇联把婚姻家庭建设作为妇联工作的重要板块,在社区中不断扎根落实。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开展职业化培训。近两年来,先后16名妇干获得了国家三级婚姻家庭咨询师证书。最近刚结束的亲子咨询师培训工作,全区40名妇干,经过3天封闭式、全天候的体验式、实操式训练,业务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在妇干中反响热烈。
二是借力社会组织,为社区宣传注入活力。社区中传统的活动模式单一,行政宣教痕迹过重,难以在群众中形成共鸣,吸引力弱化。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引入了新的理念,拓宽了思维和资源,有效弥补了基层妇联开展活动人手不足、缺乏创意、组织发动能力有限等短板。近期,区妇联与区平安办合作举办了“平安幸福进家庭”社区大型宣传活动,交由社会组织进行策划、组织。活动通过培训近百名巾帼志愿者,身着汉服化身“平安仙子”,以快闪的形式到社区中向群众宣传“平安家庭”五个意识。活动实现了与居民共娱、共乐、共享、共融的效果,使大家真正从内心接纳、强化平安意识,让平安家庭理念深入人心。创作“六防六无”的三字经、顺口溜,“平安家庭”漫画等,印制成大型卷轴、纸巾盒、环保袋等宣传品,在社区中展览和派发,向群众传达“把平安带回家”的理念,受到群众的欢迎。
三是紧扣家庭需求,传播家庭建设正能量。广泛征集、深度挖掘“最美家庭”感人故事,组织媒体进行深度报道,拍摄宣传短片展播,树立良好家风。启动了“爱・成长”家庭教育大讲堂,“爱・回家”家庭教育支持中心,“家长成长空间”系列工作坊等项目,组织专家把主题鲜明的课程送进社区。其中,“爱・成长”家庭教育大讲堂以亲职教育、两性关系、母亲成长等三大系列为主题,在社区开展了9场巡回讲座和1个工作小组,惠及家长近2000人次。举办“爱・护 从心出发”家庭教育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从征文中精选了50篇高质量的投稿,通过微博、微信进行推送,最高转发量达500多次。出版《爱由心生的保护――儿童保护之家长读本》,为家长提供自助式家庭教育教材。
三、盘活资源,凝心聚力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积极响应党委要求,发挥妇联的“联”字作用,建立枢纽机制,调动更多社会资源,为妇女儿童发展献策献力。
一是联动社会力量参与妇儿保护工作。建立妇女儿童社会服务联盟,海珠区三级“妇女之家”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律师事务所、教育培训机构、慈善机构等9家多种类型的机构结盟,通过多元的专业方法开展妇女儿童保护工作,形成了体制内外相互补充配合的妇女儿童保护社会网络。
二是组建专家智库为妇儿保护提供咨询指导。组建妇女儿童社会服务智库,凝聚20名跨专业、跨地区的专家,为我区妇女儿童保护工作提供咨询顾问、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多方面支持。
三是打造公益平台关爱弱势妇儿。与韦博基金合作开展“星动七彩梦”小小艺术家公益培训项目,联动5个NGO机构,培育巾帼志愿团队,为全区120位来自困难家庭、外来工家庭等弱势儿童提供免费艺术教育课程,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提升儿童逆抗力。联手区女企业家协会,在社区建设儿童绘本图书馆,为社区困难儿童打造公益的成长天地。争取广州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支持,上门慰问了120名残疾儿童等。
妇联是妇女儿童的“娘家”,保护妇儿是“娘家”的天职。在新环境下,要创新思维、转变手法,使妇联工作常态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才能使这个“娘家”有人来、坐得住,才能使“娘家人”的话有人听、听得进。海珠区妇联通过创建项目平台,整合社会资源的方式探索妇女儿童保护工作的新路子,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后,我们将在全区加快服务模式的复制推广,扩大服务的受惠面,提升和总结妇女儿童保护工作实践经验,不断推出婚姻家庭建设新成果。(海珠区妇联)
新闻头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