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关注微博

小程序

关注小程序

您现在:首页 > 社会服务 > 项目引领
中山妇干学习理论重在实践
来源:广东女性E家园     日期:2015-07-09 11:22:00     作者:    打印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适应中山市社会治理创新要求,加强妇联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融,提升妇工、社工的社会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广大妇女儿童家庭,6月23日至26日,在省妇联的关心支持下,由中山市妇联牵头,广东关爱妇女儿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中山市妇女儿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与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从化良口镇仙娘溪村社区学堂共同举办中山市公益火种社会工作骨干培训班。省妇联、中山市妇联妇女干部、社会组织负责人共32人全程参加培训。学员通过4天的学习分享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能力,受益良多。
  一、高度重视,多方努力精心筹备。
  一是省、市妇联对此次培训班高度重视。中山市妇联把本次培训班作为创新妇联社会治理的重要学习契机,通过积极争取,省妇联的鼎力支持,成为备受欢迎的公益火种培训班开办以来的第二个地级市妇联参训。省妇联刘兰妮副主席、副巡视员谢小榭多次过问培训班情况,关心学员的学习生活,并派出组联部的两名干部全程参与培训。二是班委分工到位,各司其职。培训班成立了班委会,市妇联陈江梅主席担任培训班领队,使班级各项管理到位。5名班委委员和3名小组长各司其职,从教学组织到教学服务,都作了精心筹备,班务安排井井有条。三是主办各方的全面支持。广东关爱妇女儿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与中山市妇女儿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多次联系,做好安排路线、统计人员、商议课程、印制资料等工作;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负责衔接授课老师时间及村里相关事务;当地村民“八仙娘”保障我们的吃住后勤;返乡青年小组担任日间导赏和夜观小组的工作。四是师资高端、内容接地气。本次培训的授课导师分别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系主任张和清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高级讲师杨锡聪老师。他们长期致力于中国农村和社区工作的本土化研究和实践,倡导并践行日常生活化的城乡合作社会运动及行动研究,教学及科研方向涉及社区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本次培训采取驻村培训方式,选择绿耕农村项目点仙娘溪村作为培训场所,旨在让学员更真实体验社会工作让农村实现社区自治所作出的探索与成果。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耳目一新。
  一是授课内容丰富、具有前瞻性。培训班的主要内容是社区为本整合社会工作及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通过实地走访、村民反馈、现场讲解,学员切身感受到村落在社工进驻后的改变。课堂上老师将理论概念与案例实际相结合、精心选题、旁征博引、系统串联,提出社区自救、优势视角、资产为本等概念,为妇联社会工作提供了全新视角。
  二是授课形式丰富多样。体验式教学充分激发了学员的参与热情,深入浅出的授课风格受到学员的欢迎。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小组报告、视频引导,学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师生间、学员间充分实现对话互动,学员投入程度高,课堂气氛热烈。在老围屋上课时张教授说:“我们为什么不在大学有空调的课室上课?要在这样一个几乎被废弃的老围屋里,忍受着蚊虫叮咬、暑气逼人的课室上课?是因为我们在这里能切身感受到社区自治理念带来的农村的改变。”培训班既有课堂教学,也有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导赏实践,学员在乡间泥泞的田埂上,在村头潺潺流水的小河边,在崎岖的山地上与村民交谈,热情的村民邀请学员进其家中向学员讲述家人的故事、村里的变化。社工进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村民坚持垃圾分类,减少农药污染,推广多样种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晚上导赏小组带领学员夜观,听田间蛙声、流水声、蟋蟀声,看满天星空、萤火虫飞舞、蜘蛛掠食,回归原始的自然环境,学员夜观后分享说:“我感受着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三、吃苦耐劳,积极学习热情高涨。
  一是学员构成多元化。本次培训班学员有市妇联工作人员、镇区妇联工作人员、村居妇代会妇女主任及社会组织负责人,年龄包含60后、70后、80后、90后,学员构成的多元化让小组讨论更易形成头脑风暴,师生的议题更具多角度和深入性。二是学习积极主动性高。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学员都是抢着举手回答,张和清教授称赞我们班学员参与度高、积极性主动性强,独立思考,乐于分享。三是学员吃苦耐劳,自我管理能力强。本次培训班采用驻村培训的方式,学员们吃住都在山村,能够切身体验到村民的真实生活,住的是废弃后经改造的土坯房,没有空调、没有独立卫生间、睡大通铺、洗澡如厕排队。上课是在改建的“新龙围”,上课时一会儿阳光直射,炎热无比,一会儿又挂起水帘,雨声滴答。学员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交流经验和心得,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令大家欣慰的是3位90后的年轻人,并没有大众视角中那样“娇气”,生活困难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严格遵守学习纪律,保证学习质量,返璞归真的乡村气息让大家都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思考中。正如学员们所说:“四天的学习生活,远离喧嚣,享受宁静,让自己沉静下来听下内心的声音,然后储备能量,重新出发。”
  四、满载而归,收获甚丰启发深远。
  培训班结束后,中山市妇联专门组织召开了分享会,学员将学习成果带回工作岗位后的实践,结合妇工、社工工作,交流心得,畅所欲言,分享收获。市妇联将整理学员的心得体会编辑成《中山市公益火种社会工作骨干培训班文集》,分发到全市各镇区,供更多的妇联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学习并从中受益。
  一是运用社会学的“三个想象力”融入妇联工作。张和清教授在讲述《社会工作》一课时引用了米尔斯的社会学“三个想象力”:历史的想象力、人类学想象力、批判的想象力。横栏镇婚姻家庭辅导室社工胡惠娴通过分享离婚调解的案例论证了“调解工作不能就事论事”,而应该用历史的想象力,对案主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家族历史等有系统地了解,才能更深入贴近对象的心理,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是树立优势视角,丰富扶贫助困方式。老师以仙娘溪的实例,突破传统的“问题为本”、“缺乏视角”的模式,立足于透彻的社会分析和农村自身的优势。我们是否总以“优越者”自居?在帮扶弱势群体,组织慰问、爱心结对等工作中,我们是否总是看到对象的“不足”、“问题”,而不是看到对象的“优势”、“资源”?建议妇联工作者多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运用优势视角帮助转变案主的关注焦点,激发案主的乐观情绪,树立自信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扶贫工作一味地“付出”、“给予”有时并不一定能取得预期效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对象“等、靠、要”,进入“好心办坏事”的怪圈。正如东凤镇东古村妇女主任邓艳红在课堂上分享帮扶孤儿的亲身经历时提到:12年前的自己只专注于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地送钱送物接济孩子,而没有从心理等其他方面进行关注,造成孤儿长大后不思进取不愿工作。扶贫工作如何变“输血式”为“造血式”,真正让对象走出心理贫困值得我们思考。今后工作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象的“主体意识”,让对象积极主动参与,就像仙娘溪村的“八仙娘”,通过绿耕社工的培育和扶持,从8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能独立经营乡村旅社,在村委选举有一定话语权的妇女小组的经历,让她们感受到通过自立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性,真正使她们自强成长起来。
  三是社会治理与社区自治任重道远。社会治理的四个模式,是为最终实现国家社会共生模式。实现社区自治,就是要发挥社区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美好社区、幸福生活。如三乡镇妇联副主席容润梅在分享中提到的三乡镇“乡之韵”业余艺术团,南朗镇榄边村妇女主任严淑贞提到的榄边村曲艺社,就是实现社区自治有力的探索与实践。
  四是文化认同是一种软实力。仙娘溪村的宗祠文化、古树文化、农耕文化都是社区的资本。仙娘溪村能够吸引返乡青年扎根农村,能够将破废的宗祠修葺一新,能够一天时间组织四五百人的村宴,都是社工进驻后逐渐唤起村庄的一种文化认同。认同就是资本,信任是最大的社会资本。妇联工作如何让群众有认同感?如何运用文化认同更好地凝聚、吸引、联系社会组织共同做好社会治理?挖掘社区文化,发现社区领袖,让社会工作者有妇联工作的角度与思路,让妇联工作者有更多的社会工作理念,使妇联组织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有归属感,建立“妇工+社工+义工”联动机制,这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张和清教授最后提到:“‘赢得民心’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也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因此,不断提高妇联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让妇联工作深入民心,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设美好社区、创造幸福生活,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公益火种班仅仅是一个开始,在今后的实践中中山市妇联将更好地发挥这些骨干的作用,更多地传播社会工作和社区为本的工作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山市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