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关注微博

小程序

关注小程序

您现在:首页 > 社会服务 > 平台建设
共享资源 优势互补 探索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路径
来源:广东女性E家园     日期:2015-05-26 11:31:00     作者:    打印

  近年来,中山市率先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在镇(区)全部建立社工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为荣获“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称号的唯一地级市。中山市妇联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市镇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将妇女之家嵌入镇(区)“中心”,实行阵地共用、资源共享、工作联动,助力解决基层政府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更多的妇女群众在“家门口”受惠。
  一、嵌入“中心”,资源互补
  中山市每年以近七成的财政支出服务民生,在全市24个镇(区)全部建立“中心”,平均每个“中心”投入60万元/年,配备专业社工5―10人,以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群体。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社工专业服务推进到城乡镇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个性化、专业化服务需求。作为探索阶段的镇(区)“中心”,也存在局限性,主要是缺少延伸到村居、企业等网络,人员少,服务半径有限,最终服务难于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而妇联的妇女之家虽然延伸到村居、企业,但在镇(区)缺少妇女之家枢纽,无法将分散的妇女之家形成网络,也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为此,中山市妇联与各方达成共识,将镇(区)一级的妇女之家嵌入镇(区)“中心”,每个妇女之家给予启动资金2万元;镇区妇联以此为项目,向本级政府独立申请社工1名,利用“中心”的场地和部分社工力量,形成工作枢纽,将村居、企业、楼宇、工业园区的“妇女之家”联结成网络。“中心”利用妇联的这些网络,将高度契合的服务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资金、人员、网络合力,妇女之家成为双方共用的服务终端,为“中心”的服务提供了“着陆”平台。这种合作,既扩大了“中心”的服务半径,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又解决了镇(区)妇女之家的阵地、资金、人员和持续发展的困局,使全市311个“妇女之家”活跃起来,使更多的基层妇女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服务,达到三赢。
  二、发挥优势,服务互补
  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利益调整、身份转变、人口流动等,一方面导致社会矛盾凸显,原有的社会秩序受到挑战;另一方面群众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而妇女儿童、失业人员、困难家庭、异地务工人员等,是“中心”和妇联高度契合的重点服务群体。“中心”社工具有专业特长,服务群众上门求助是长项,但外展服务缺少社区视角、对社区问题不够敏锐是短板;妇女之家专业人员稀少,但对群众需求较了解,服务群众手段活、形式多、经验足,正好与社工形成互补。为此,中山市妇联将服务融入“中心”,接受社工业务培训,在“中心”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妇女之家开展了许多特色外展服务。如就业服务,指导超过12000名“4050”妇女在“大嫂工作坊”、“园艺工作坊”等载体就业;家庭服务,组织311个家庭探访队,协调帮助了一大批特殊妇女儿童走出困境,同时通过家庭教育下乡、婚姻家庭辅导、邻里和睦活动,使150多万群众受益;维权服务,畅通“12338”维权热线、设立咨询室、家暴庇护室,提供个案服务555例,解决个案492例,有效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等等。南朗镇“中心”主任说,妇女之家以丰富的外展活动充实丰富了“中心”服务内容,使更多群众得益,“中心”申请政府购买服务也更有条件了。正因为妇女之家活动得到“中心”、基层政府和群众的认可,只用了短短的2年多时间,妇女之家已嵌入全市24个镇(区)“中心”开展工作。
  三、撬动社会力量,放大服务效益
  嵌进“中心”的妇女之家,以地缘人缘业缘优势形成枢纽,联系和带动了各方面资源服务妇女儿童家庭。市妇联以每个妇女之家2万元的投入,撬动镇(区)和两新组织配套资金823万元,给机构注入了造血功能;以市政府“博爱100”和市妇联“家添能量”公益创投项目,通过组织妇女之家和社会组织培训并捆绑申请妇女儿童家庭项目33个,培育机构项目运作能力;争取政府聘请25名专兼职社工,成立了44支约1310人的巾帼志愿者队伍,形成“妇工+社工+义工”联动的工作队伍。以此,使妇女之家有钱、有人、有能力持续发展。更可喜的是,通过妇女之家的发展,培育、团结了300多支巾帼健身队、200多个相关社会组织和微组织,健康有序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妇女群众组织化程度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