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洁:秉持“治未病”理念,践行心灵守护之路
2月13—15日,广东省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广东各界妇女代表带着全省妇女的热切期盼,出席巾帼盛会,共商妇女事业发展大计。南粤女声开设“广东妇女十四大代表风采”专栏,讲述她们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奋进故事,展现她们积极投身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巾帼风采。
今天,跟粤姐姐一起走进广东妇女十四大代表余晓洁的故事~
余晓洁,惠州市心理健康文化协会党支部书记兼妇联主席,从事心理学工作14年。2014年至今,以惠州市妇联维权站、“舒心驿站”为阵地,接待妇女儿童个案达1000例,服务超过3000多个家庭。余晓洁秉持“治未病”理念,从心理医生转型心理科普,积极走向基层、走向人群,向大众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在心理服务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社会心理服务注入新的活力。 余晓洁从广州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后,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担任心理医生,接触并感受到诸多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这使她开始反思传统心理医疗模式的局限。当时,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加之中医“上医治未病”理念的触动,她意识到心理亚健康群体更需关注,他们处于心理正常与疾病之间的灰色地带,更需要预防心理健康隐患和培育积极向上心态。 2014年,余晓洁来到惠州,加入惠州市心理健康文化协会,毅然从心理医生转型为科普工作者,倡导心理“治未病”理念。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她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先是在报纸上开辟“心灵驿站”专栏,为市民解答心理问题,留下咨询热线,邀请市民体验免费心理咨询。同时,利用社科大讲堂走进学校、社区,在公园、工厂等地摆摊设点进行心理知识科普,吸引众多市民参与,让大家在轻松氛围中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性格特点对家庭关系的积极影响。 心理健康知识科普面临诸多挑战,传统方式从疾病角度出发,难引起大众共鸣,讲座现场常常门可罗雀。 而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后,余晓洁在“心灵驿站”专栏每月都会收到上百封读者来信,她与团队认真回复每一封信件,提供专业建议,文末留热线接受有心理困惑的市民求助,并定期把科普文章整理成册,编写了《心理健康50题》《科科普普说心理》《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科普读物。 借助社科大讲堂,余晓洁走进学校、企业和社区举办讲座,曾在一所中学开展讲座,参与学生达500多人,现场气氛热烈,学生积极互动。在公园、工厂等地摆摊设点做科普宣讲,一次在工厂门口的活动就吸引上千名工人参与。 她还借助自媒体针对不同受众制作不同内容,迎合年轻人喜好制作短视频,播放量达数百万次;针对中老年人开展线下讲座,融入家庭教育、情绪管理等内容;与妇女姐妹交流融入亲子手工元素,让心理知识传播更生动有趣。通过这些创新方式,成功让心理学走进大众,启迪人们的心灵。 秉持融合发展理念,余晓洁以开放心态与律所等机构开展公益活动,打破行业隔阂。比如联合开展公益法律咨询与心理辅导活动,律师解答法律问题,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支持,全方位帮助当事人,拓宽了工作空间,为心理服务行业注入活力。 作为惠州市妇联执委,余晓洁聚焦女性心理健康。一方面,通过一对一咨询深入了解女性诉求,用专业知识为她们排忧解难,现已帮助数百位女性;另一方面,她带领心协妇联执委建立联系群众机制,每位执委至少与10位妇女姐妹密切联系,关心其家庭、婚姻、子女教育等问题,及时提供指导。 她发起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深入村、社区、家庭,帮助特困困境的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在与多部门合作中,为特殊家庭等进行心理修复和安抚,助其重建社会链接,融入社会。同时注重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培训、考证、督导等完善人才体系,培养一批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为女性暖心守护展现了妇联执委的担当,成为妇女姐妹的贴心人。 该体系能在小区或楼栋出现心理危机或需调处的矛盾时,迅速定位附近经过培训和督导的咨询师,推荐其及时响应服务,避免事态恶化。余晓洁通过不定期走访、培训为网格员赋能,了解其工作情况和需求,提供指导支持,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培训涵盖常见心理问题处理、沟通技巧、危机干预策略等内容,使网格员能更好服务基层群众,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余晓洁凭借对“治未病”理念的坚守,通过多方面的创新实践,用专业与爱心,为社会心理服务不断贡献力量。作为广东妇女十四大代表,她表示将贯彻落实大会精神,接下来将牵头建设集“女心理师的赋能摇篮”“妇女姐妹的心灵家园”“流动舒心驿站指挥中心”为一体的三八红旗工作室,打通妇联暖心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让工作室成为服务妇女儿童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