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励文:一针一线织就中华女红之美,一心一意开拓文化传播之路
今天,跟粤姐姐一起走进广东妇女十四大代表陈励文的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江门市一级高层次人才、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励文看来,文艺工作既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又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从事工艺美术研究和文创设计多年,她致力于“传承非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国争光,问鼎国际最高荣耀,她不断创新绝技,振兴传统工艺,发扬民族文化;出钱出力践行文艺公益,义教义展义卖义捐回报社会,她通过非遗手艺推动少数民族妇女的灵活就业……
“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在工艺美术和文化创意领域不断耕耘、不断奋斗,我将继续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贡献巾帼力量。”陈励文说。
民族性和时代性一直以来是陈励文的文艺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二十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我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诗化意象’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希望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文艺表达的深度和广度,让当代工艺美术彰显‘民族化’‘现代化’的同时,深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演绎中华美学精神。”陈励文说。
分别凭借作品——中国女红锦缎拼绣《善扇》及《母爱延绵》,陈励文蝉联问鼎2022年及2024年世界手工艺领域的至高殊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的国际专家评审团对陈励文的作品予以高度好评:“高超出色的技艺,体现在精彩绝伦的每个细节上。陈励文的作品制作得非常精美,并且非常适合市场销售,有助于创新发展手工艺的传统模式。”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除了长期深耕于中华女红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外,陈励文还创新发展拼布、补花、堆绫、垫高绣等民间手艺,再借助创新设计活化传统指尖民艺。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1年,陈励文在广东省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中斩获创意组金奖。“艺术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力,用专业优势将更多代表中国形象、展现中国精神的作品亮相世界舞台。”陈励文说。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在长年的艺术实践中,陈励文一直追求“中国民俗现代表达”的美学原则,奉行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这一艺术理念不仅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更体现了当今中国时代风采。
“侨”,是江门的DNA。江门提出“侨都赋能”工程,坚定传承弘扬侨乡独特的文化精神,充分利用独特的侨文化资源,让“侨都”江门成为读懂中国的“窗口”。
为了讲好江门故事,陈励文花了六年的时间,筹备资金独立创作、出版《中国侨都文旅文创手绘大系》,亲自绘画了500多幅手绘图,编著了50多万字,还衍生设计了数十款文创系列产品,举办了十多场公益活动和专题讲座,深受年轻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合集一套三册的精装手绘本《中国侨都漫游》《中国侨都非遗故事绘》《世界文化遗产碉楼百宝箱》,获得多个国家级评比一等奖,还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在‘中国民俗’的表现上,我通过借鉴古典绘画、书法、设计、舞台剧、儿童文学等艺术形式,在诠释江门市名景、名迹、名产、名食、名俗等艺术表达的基础上,呈现中华传统美学中的意境之美、格调之美,传播中国侨都至真至善至美的精彩故事和动人魅力。”陈励文说。
推动乡村振兴妇女灵活就业
长期以来,陈励文一直出钱出力践行文艺公益,对文艺慈善服务、公益事业、人才培养、技艺创新等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家乡的文创事业默默坚守,善心为怀,不求回报,乐于奉献。
此外,陈励文还通过走访、开发与生产,开启一条妇女非遗手艺扶贫之路。
“我在寻访贵州民间工艺期间,与农村基层绣娘开展深入交流和生产合作,运用苗绣、蜡染、编织等工艺,通过原创设计,研发出一批兼具乡村元素和时代趣味的女性服饰、陈设软装产品,再借助创新设计活化传统指尖工艺,弘扬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帮助苗族刺绣艺术走出困境。”
为展现针线的新魅力、新风采,陈励文延续华夏非遗美学的传承应用,将原创设计的《“那一抹孔雀蓝”拼布堆绣手工文创大系》等一系列知识产权作为“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公益项目捐赠给“锦绣计划”,该系列作品还获得中国妇女手工业创新创业大赛产业公益奖,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同时,推动少数民族妇女的灵活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振兴产业方面的无偿支持,陈励文每年还义捐善款用作联农项目,借此带动妇女创业就业,活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当选广东妇女十四大代表,陈励文表示:“参加盛会,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今后必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竭尽所能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国妇女优秀品质、反映当代女性高尚情操的精品力作。我将一如既往,继续积极做好新时代文化使者,用专业优势将更多代表中国风采、展现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惊艳于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