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关注微博

小程序

关注小程序

当前: 首页 > 妇儿规划

中山市大力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来源:广东女性E家园 时间:2014-07-0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的要求。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具有中山特色的“一个理念、两个突破、三个共享”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模式,坚持包容增长理念,着力破解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双重二元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发展机遇三个全民共享。
  市妇儿工委、市妇联以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切入点,积极牵头协调,推动党政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不断改善流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努力实现新老中山人融合。该项目获评市优秀“社会创新观察项目”。中山市先后于2011年、2013年被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综治办、国家卫计委确定为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市、示范市。
  一、推动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中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把流动儿童服务管理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市妇儿工委牵头开展流动儿童生存现状和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调研,调研报告《我市流动儿童现状及对策建议》得到市委书记薛晓峰批示,要求各镇区、各部门在加快构建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丰富服务流动儿童内涵、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等四方面努力,着手改善与解决流动儿童及家庭状况、家庭监管、健康卫生、受教育等“四大问题”。经过积极争取,实现“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创新管理的总体部署,纳入镇区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从决策层面上对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给予有力支撑。
  二、率先建立十六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制度。
  针对流动儿童信息空白的问题,中山在全国率先推行“十六周岁以下暂住儿童随行卡”登记模式,把流动儿童纳入常规人口管理。市政府专门印发《关于转发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中山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府办[2010]43号)》,并将流动儿童登记和关爱服务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市、镇(区)两级分别成立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妇联与公安、流动人口办、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等部门共同开展“16周岁以下暂住儿童随行卡”登记管理工作,为流动儿童免费办理“随行卡”15万张,并以此为依据推动各级各部门资源投入。我市建立和逐步完善全市十六周岁以下流动儿童信息数据库,对流动儿童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16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制度”被评为广东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十个率先”之一。
  三、协调部门联手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在市妇儿工委、市妇联的协调推动下,各部门的流动儿童关爱意识不断加强,形成联动,流动儿童平等享有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权益保护、安全管理等公共服务的水平持续提升。保障受教育权利,实施流动人口子女积分入读公办学校政策,逐年递增积分入读公办学校的学位,2014年积分入学指标达到13200个,推进民办学校升级转型,全市低收费民办学校100%达到“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以上等级,使流动儿童“易上学、上好学”。提高健康水平,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筛查、出生缺陷产前筛查等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流动儿童体检和预防免疫接种。开展“安全关爱”行动,市妇联针对流动儿童假期安全问题,举办安全教育公益课堂和安全演练,覆盖16所低收费民办学校和17大型企业,服务达15万人次。开展“人文关怀”行动,市妇联组织开展“让我玩”体育公益项目、流动儿童合唱比赛、“自强好儿童”评选表彰、“阳光伙伴”流动儿童夏令营、“小候鸟”留守儿童夏令营、“儿童健康免疫大课堂”等丰富的关爱活动,每年服务留守流动儿童约20万人次,留守流动儿童的自我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不断提高。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创作全国第一首以关爱流动儿童为主题的公益歌曲《共同长大》,荣获2010年全国儿童歌曲大奖赛铜奖;以流动儿童为主题的中山原创舞蹈《流动娃》荣获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少儿组决赛金奖。
  四、以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促进流动儿童家长修身提素。
  近年来,市妇儿工委、市妇联牵头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实现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村、校、企、小区和城乡人口、流动人口的地域、人群全覆盖。2013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市。市财政投预算每年投入130万元开展家教工作;2011年起市、镇两级财政按中小学幼儿园生均7元的标准,投入358万元家长学校专项经费;三年投入600万元开展“农村家长网络护卫行动”项目。2011年成立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指导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教机构工作。将家庭教育课纳入班主任和新教师培训,强化行政决策和学校教育中的家庭教育意识;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纳入流动儿童入学积分,小榄镇3所优质民办学校优先招收家长受过家庭教育培训的学生,提高老师、家长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每年举办“中山父母修身学堂”、“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新生家长培训等家庭教育课3000多场,服务家长儿童140万人次。为提高流动人口家长网络素养,预防孩子沉迷网络,每年为2万名农村及流动人口家长提供16个课时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针对不会上网的流动儿童家长,实施爱“箱”随家教公益行动,以书信方式答复家长的家教问题。针对流动人口家庭,开展家教志愿者结对帮扶“1+3”行动和暑期儿童安全教育进基层活动,免费向农村和流动人口发放《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册》3万多册。
  五、“三模式”发动社会参与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
  中山大力探索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三模式”,牵线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高校与博爱小学等民办学校结对,开展“阳光伙伴”流动儿童夏令营活动,打造“高校+中小学校”模式;以民众镇等镇区为试点,设立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服务站,并在西区、东升、东凤、板芙等四个镇区分别设立留守流动儿童社区服务试点,购买社工服务,成立志愿队伍,打造“社工志愿者”模式;以宝元鞋厂等规模以上企业为试点,在全市24个镇区全面铺开公益性“小候鸟”留守儿童夏令营,引入社会组织开展服务,打造“企业社会组织”模式。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的社会参与程度不断提高。
  六、以创建儿童友好社区促进新老中山人融合
  市妇儿工委、市妇联探索创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模式,着力打造“亲亲家园”儿童友好社区,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一体化服务,该项目获得第二届广东省妇联工作创新奖。一是高质高速推进建设。争取市委、市政府把建设“亲亲家园”儿童友好社区纳入《中山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山市镇区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以2020年实现276个村(社区)100%创建成功为目标,在全省率先制定《中山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管理工作手册》,对全市儿童友好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轮训,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申报社区严格审批,目前全市成功创建村居、楼宇小区、企业等三类“儿童友好示范社区”92个。二是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加大力度开展软硬件建设,购买45名社工服务,探索出六大项服务。提供儿童活动场所,室内有儿童早教室、图书室、书画室;户外有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和健身文化长廊;开设“四点半课堂”,解决双职工子女放学后托管问题;培育自治性微组织,成立“家有儿女”、“故事妈妈”等等互助小组,促进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引入专业社工服务,开展“共建和美家庭”预防家庭暴力等项目;设立儿童信箱,根据儿童身高人性化设计信箱,为孩子搭建表达意见的平台;提供家庭文化服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家庭文化、亲子互动、儿童才艺等活动。三是形成“一镇一品”格局。开展“中山市十大儿童友好措施”评选活动,鼓励各镇区结合实际出台“儿童友好措施”,形成“一镇一品”格局。在中心城区,开发区、南区在商业楼盘建“亲亲家园”,拓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新领域;石岐区实施“长鼻子校车”平安工程,确保儿童交通安全;西区设立“阳光少年心理作坊”,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五桂山实施“蛋奶工程”,儿童每天免费享受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在工业发达镇区,东升镇为流动儿童开设“蒲公英”校外辅导站,关爱流动儿童学业;三乡镇在两新组织设立儿童友好社区,重点加强务工人员与留守子女的沟通;小榄镇开展“萤火虫”计划,帮助单亲特困家庭儿童。在农业镇区,民众镇、南朗镇开设“留守儿童服务站”,并引入社工提供专业服务。通过大力创建儿童友好社区,提供各类公益服务,不断完善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让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成员更好、更快地融入中山。